新形势下本科体育教学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王立言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有了很大进展。
        广东东软学院  广东省佛山市  52822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有了很大进展。本科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容,其发展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校的体育教育人员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运动意识以及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爱。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本科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本科体育教学;影响因素
        引言
        本科院校隶属我国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责任。体育教学对于本科高专教学而言极为关键,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强化其团队协作、积极拼搏等精神。但实际教学中部分院校并未意识到体育教学伴有的必要性,没有切实发挥体育价值。下面便就当前本科高专体育教学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展开探析。
        1新形势下影响本科院校体育教学因素
        1.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理论脱离实践
        本科院校发展时间比较晚,大多沿用普通高校教学目标,缺乏自身特色,教学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学内容也主要是理论教学为主,不足以体现其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到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强调学生体育锻炼,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主要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教学过程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未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是囿于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日常体育教学活动过分注重体育专业知识灌输,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日渐降低。
        1.2体育管理不严格,学生运动时间少
        很多大学生认为体质测试的标准过高,其实体测标准一降再降,并不高,而是因为学生们平时不运动,连“突击”训练都没有,到现场直接进行测试。这种现象与学校的体育管理工作有很大关系,不敢解放思想用“强制”手段让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一味的柔性政策不能战胜娱乐多元化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有很多学校的大学体育只有两年,做不到“体育锻炼不断线”,大三、大四学生不上体育课,学校对课外体育也没有任何要求,高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率更低、体质更差。
        1.3教学模式固化,教学设施陈旧
        本科院校体育教学过程,教师大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积极性与配合度不高,而教师却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加之,缺乏资金投入,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本科院校,教学设施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换,使得学生体育锻炼没有足够的支撑,影响教学效果。
        1.4高校体育设施设备老化
        现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地区的高校体育设施设备已经严重老化,学生进行锻炼和学习中无法进行社会实践。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其教育水平落后,资金不充分,无法对相关的体育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而场地的设施设备的缺乏,也直接导致了本科体育教学中只能局限于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以及部分体操课程的学习。除此之外,高校领导不知对高校的体育设施设备的老化情况,对其采取将就的心态,很容易使得下属员工跟风从而忽视体育教学设备的更换。
        1.5评价方式单一,过于注重量化
        受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本科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大多严重以往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为主,具体表现为以学生学期末学习状况来评价教师教学情况,这种片面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很难全面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如学习态度、接受程度等,使得学生平时表现得不到教师认可,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2新形势下本科体育教学改进措施
        2.1构建科学的目标体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第一,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应该基于院校办学宗旨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系,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以应对将来就业后严酷的工作环境;第二,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运用自己的创造思维,通过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如攀岩、游泳等,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职业要求,提升身体素质与职业能力。
        2.2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教学规律及原则,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作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体育科目的兴趣及积极性,更好的将体育知识、技术及技能传授给学生。体育老师引导学生认知体育的作用,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心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加强体育教学的本科院校特色
        本科院校学校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本科院校学校与本科学校的本质区别,因此本科院校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与本科院校学校自身特点相结合。体育教师可以研究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方式,充分调动本科院校举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应根据学生的课程专业进行体育课程安排,可以将专业相同或相似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上课,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相同或相似专业的学生能够体会到具有本科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除此,还应根据学生所有专业的特点和今后将要从事的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出具有针对性且有本科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案,从而可更好的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本科院校特点。
        2.4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本科院校应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根据课程开展情况引入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师,提升教学的多样性。可以结合教学经验,将社会中较为先进的成果纳入其中,实现体育教学的突破创新。
        2.5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价多元化
        本科院校应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为体育教学活动有质量的开展提供支持,引导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一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努力使教学活动切实为学生发展服务;二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更具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方案,从而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对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视,本科学生体育是重要的科目之一,对学生体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科时期是学生思想走向成熟、定型的重要阶段。新形势下,本科体育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其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但本科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传统习惯的限制,让本科体育教学的质量及效果不尽人意。因此,认清影响本科学生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成了重要的课题。新形势下,通过体育老师的引导实现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增强体质,科学的把握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提高本科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本科学生体育影响因素着手,提出解决的对策,为本科学生体育课教师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提高本科体育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寒影.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慕课”的困境及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No.778(4):9-10.
        [2]包呼和.新形势下本科体育教学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7(6):98-99.
        [3]郭洋波,秦玉峰.新形势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72-73.
        [4]武春红.论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6):84-84.
        [5]段开周.创新教育理念下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及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
        [6]王强.新形势下高职体育教学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9(17):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