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结合,抓实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5期   作者:朱友莲
[导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已经在教学中家喻户晓,但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怎样贯穿学科核心素养呢
        朱友莲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教育培训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已经在教学中家喻户晓,但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怎样贯穿学科核心素养呢?本文结合区域实际,以理论为引导,以案例为实践,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的对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去融合核心素养?这是关键点。结合我区信息技术兼职教师多,理论基础薄弱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以训促成长,以研促教”的模式,为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平台。
        (一)以训促成长,扩充教师知识储备量
        俗话说,你要给学生一碗水,你自己得有一桶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一桶水远远不够,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为此,教师也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培训中增知。结合我区实际,在我们主要以“专题培训+网络研修”模式为主。
        1.专题培训。为提升全区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能力,举行了“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学”系列讲座。如:为普及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开展了《初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信息意识》专题培训;为深入了解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的计算思维,进行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计算思维》专题培训;鉴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及过渡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探究》专题培训等。专题培训能很好的解决老师们在教学中的实践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老师们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
        2.网络研修。专题培训的开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师们实践问题及共同的需求,但是无法满足教师的个性需求,因此我们提倡教师进行网络研修。借助“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学习,有针对、有目的的去学,还对适合教师学习的资源进行了推荐,如《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素养:效率提升与终身学习的新引擎》、《信息化教学能力之五项修炼》、《“互联网”+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自我提升》等。进行网络研修,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学,即学到了理论知识,也能扩宽了知识面。
        (二)以研促教,助力有效课堂的构建
         以区教研活动为平台,以“主题研讨、同课异构”为引领,探究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构建。
        1、主题研讨
        活动前对听课教师进行分组,每个组确定相同或不同的课堂观察内容,参训教师带着问题听课,参与活动的老师收集这一方面的资料在活动中进行研讨,这样参加活动的老师会带着这个主题去听课,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
        研讨主题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案例1:《魔棒工具和模糊工具的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教学片段一)师:同学们都打开了Photoshop软件,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软件的窗口结构,可以借鉴Word窗口的知识进行学习。
        (教学片段二)师: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一些抠图用的图片,如果你不喜欢,你还可以从那些渠道获取?
        分析:两个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信息素养之信息获取的培养。片段一,教师让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去获取现在要学习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片段二,教师引导学生,图片素材的获取可以多种渠道,进而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素养。
        (教学片段三)师:同学们的作品很不错,有创新。作品中我看到了同学们从网上找了一些图片进行PS,但是我要告诉同学们,我们使用网络图片时要尊重版权及肖像权。
        分析:此环节,老师提醒学生要尊重版权和肖像权,把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融合了进去,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研讨主题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落实情况
        教研活动前将参加活动的老师分为了五组,每一组确定两个观察内容,其中一个观察内容是五个组都相同,为:两份教学设计书写是否规范,可取之处及有待改进之处在哪里?另一个内容是五个组都不相同的,第一组:两节课是怎样导入新课的?你认为还可以怎样导入?第二组:课堂中的教师提问多吗?提问是否有效?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提问?第三组: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置是否清晰、合理?还可以怎样改进?第四组:课堂教学中用到了哪些评价?你认为这样用合适吗?还可以增加或删除哪些评价方式?第五组:课堂教学中在哪些方面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你认为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融入学科核心素养?
        部分课堂观察记录如图:
        
        通过这样的主题研讨形式,老师们反映收获很大,因为是带着问题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同时也在用别人的课堂教学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中找到差距,吸取别人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弥补自己课堂上的不足。
        2、同课异构
        同一节课,两个老师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训的落脚点也有所不同,听课的老师从中收获很大,对老师们的课堂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2:《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清华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教师1)师:你能用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在PPT中插入图片吗?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在PPT中插入图片
        (教师2)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在Word中我们是怎样插入图片的?生:...
        师:在PPT中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放法进行插入,同学们想想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插入图片吗?生:...
        师:很不错,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我们总结一下有这么几种方法:点击插入菜单插入、直接把图片拖PPT中、在背景中插入。
        分析:同是在PPT中插入图片,教师1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教师2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同时,鼓励学生多方式获取信息。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托,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在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我们进行了先提升教师,再提升课堂,让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深入的融进我们的课堂,从而构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北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2018.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