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及评价 张乐乐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张乐乐
[导读] 摘要:绿色建筑的发展顺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行业需要在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上起到带头作用。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绿色建筑的发展顺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行业需要在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上起到带头作用。尤其是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建筑行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和节约资源方面需要更加重视。绿色建筑是全球建筑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发展还面临这许多困难,而信息交流的缺乏和没有有效的管理模式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
        关键词: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评价
        引言
        在建设环保型社会的要求下,绿色建筑作为生态环保的新型建筑正被研究和推广。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要求是一致的,因此绿色建筑不仅要具备环保功能,还要在时代发展前沿,采用最新的环保建筑材料和手段,让绿色建筑保持环保功能。为了确保绿色建筑的应用及发展效果,需要采用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
        1绿色建筑的内涵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内能够保护环境,提高建筑产品的高效性、适用性及健康性,从而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里的全生命周期是从项目立项到设计施工,再到建筑产品的应用及后续的报废回收等,贯穿建筑产品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绿色建筑并非是指建筑产品的绿化程度,而是一个环保性的概念,即建筑产品充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既能够满足建筑产品的功能要求,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性,又能够与环境和谐共生,保护生态、节能环保。把绿色建筑的建造及使用过程看成一件产品,那么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可以划分为决策、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改造、拆除及再利用,绿色建筑的评价即根据绿色建筑的特点,明确全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从部门管理、环境管理、资源及能源管理、经济指标等几个方面构建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
        2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方法
        打造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意义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绿色建筑讲究的是可持续发展,它的效益是长久的,在实施或者是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成本,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绿色建筑能够帮助业主节约较大的成本,尤其是到了运维阶段,而且,绿色建筑的推行可以有效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也就是大大的缩短建筑的工期,间接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再从社会效益方面来看,实施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模式能够从源头上节约,使得浪费资源更少,而且,整个的施工过程还会采取不同的技术来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和幸福感,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大方针。
        3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
        3.1设计阶段评价指标
        完成绿色建筑项目规划之后,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设计过程中需要拿出完善的预算方案。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要求,既要具备相应的建筑功能,也要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性,能够符合不同的地域条件。虽然绿色建筑的前期决策和规划会耗费不少时间,但是最考验绿色建筑项目的还是设计阶段的评价指标。优良的设计团队可以让绿色建筑项目发挥出最大的生态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绿色建筑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的优势。由于绿色建筑本身的特殊性,在设计阶段要特别针对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资源及材料消耗状况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作出有效的评价,尤其是按照绿色建筑的建设指标,加强对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设计,为建筑的整体能耗编制科学合理的方案,做好各种降耗工作。针对不同地域所开展的绿色建筑设计也应有所不同,让绿色建筑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地域节能环保功能。


        3.2技术体系评价指标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运营要采用先进的、有效的、环保的科学技术,评价一项建筑技术是否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主要指标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绿色技术的使用比例。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创新性的使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效率,应用绿色技术是否提升了绿色建筑的整体效果等,这些均是衡量绿色技术使用比例的指标。施工技术的安全程度也是评价技术管理是否能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重要指标,施工技术必须以施工人员的安全及操作的可靠性为主,然后才考虑施工过程中技术的应用与实施,绿色建筑的技术管理强调安全性与可靠性。此外,技术管理评价指标还包括技术的可操作程度,即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技术对项目的适用性,不能为了“绿色”而“绿色”,技术的可操作性要以充分发挥技术的效益为前提。
        3.3资源与能源评价指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成了亟待解决的挑战,而自然资源的不可再造决定了人类必须要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极大的行业,更应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筑设计必须重视环保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与创新,重视环保材料的使用与开发,注重环保材料合理化、最大化利用。建筑设计应尽量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利用。在技术上,可以不断加快建筑技术创新,开发低价高质的材料,有效节约建筑成本,达到建筑高质量的要求。建筑的提档升级是带动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提升建筑形象的重要途径。以建筑为落脚点形成全面带动作用,展现景观特色,推进旅游产业,提高文化氛围,形成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让建筑永远“诉说”历史。
        3.4环境管理方面的评价指标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资源富集度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差异明显。因此,在制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时,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在气候、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域划分,分区域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以提高评价内容的针对性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标条文中出现的“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等表述,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地域性差异的考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气候差异分区可沿用《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于建筑热工分区的区域划分,分为严寒和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我国水泥、钢铁等建材企业分布很广,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大中型建材生产企业,因此资源分布差异主要包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受周边环境影响大,地热能在同一区域的分布也不均衡)两个方面。水资源占有量分区可分为多水区、缺水区和中间区域,缺水区应更重视采取节水措施。可再生能源利用分区可分为太阳能富集区、一般区和缺乏区,在富集区要更注重利用可再生能源。环境承载力分区可分为高承载力地区和低承载力地区,在低承载力地区尤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并防止项目建设引发地质灾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已有十余年时间,但在项目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体系配置和后期绿色运营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主要研究趋势。随着我国绿色建筑各项评价标准的落地和执行,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必将逐步完善,使绿色建筑达到预期的节能设计,并在后期运营管理中体现绿色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申.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6):843-847.
        [2]张金玉.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绿色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20(3):38-41.
        [3]柴宏祥.绿色建筑节水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经济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9):113-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