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瑾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
摘要:面对近年来出现的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以及劳动意识弱、自理能力差、动手能力低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以常态化、多样化、经常化三种方式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劳动三类劳动,搭建起“三三制”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持续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品德养成
今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让劳动教育成为社会热议的高频词汇,文件着重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开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淡化出“五育并举”,“小眼睛”“小胖墩”在学校扎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抵触劳动等现象层出不穷,劳动意识弱、自理能力差、动手能力低、“高分低能”“重智轻劳”的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和热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日均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仅劳动12分钟”,充分说明劳动教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短板。学校在新时代如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议题。我校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培养,把劳动教育作为发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重要抓手,在实施推动系列工作的过程中,探索出以常态化、多样化、经常化三种方式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劳动三类劳动的“三三制”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持续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常态化开展日常生活劳动
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健康成长的全过程,是全域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我们在校内、班级、家庭设计了一系列的劳动内容,集中开展常规劳动,分段开设特色劳动,在家进行家务劳动,促进劳动教育日常开展、经常开展、全过程开展。
第一,集中开展常规劳动。我校每周统一时间开设一节集体劳动课,学生在正副班主任的指导下对班级教室及认领的学校公共区域进行打扫。学生分为不同的劳动小组,分别负责地面、墙面、桌椅、窗台等不同区域,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在劳动实践中挥洒汗水,体会劳动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由学校领导、德育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小组,对照评价表评选出劳动效率高、劳动效果好的班级,颁发“金扫帚”奖状,将该项成果与“文明班级”评比挂钩,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第二,分段开设特色劳动。在低年级与中高年级分别开设手工制作课和家政课,充分利用社团课增设此类课程,使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习陶艺制作、剪纸工艺、收纳整理、编织缝纫、家居美化、烹饪烘焙等,提高自理能力,感知劳动乐趣。学校定期举行师生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在艺术节活动中专门设插花比赛,举办陶艺、手工艺品作品展示;在每年末的传统庙会或国际理解主题活动中专设自制美食、手工艺品等义卖点位,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充分享受劳动带来的获得感。
第三,在家进行家务劳动。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制发学生家务劳动清单,明确各学段学生家庭劳动任务。比如,低段学生需学会自己穿衣、整理书包文具、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中段学生需学会择菜、削水果、收拾餐桌、煮面条等,高段学生需学会炒简单的家常菜、有条理地摆放物品、掌握简单的家具家电维修技能等,使学生每年掌握1至2项生活技能。
在学生家校练习本上增设“劳动任务记录卡”,设置家务劳动任务,使学生明确每日需要完成的家务劳动内容与时长,便于家长科学督促、指导孩子坚持完成家务劳动。坚持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每一学期,各班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或组织与相关劳动技能比赛,了解学生完成家务劳动、掌握劳动技能的真实情况,根据劳动任务记录卡打卡情况以及家访或比赛情况评选出每月“劳动小能手”,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形成劳动教育正向循环。
二、多样化开展体验生产劳动
体验是生产劳动的载体,生产劳动的体验在课外。我校通过多样化形式的体验教学,开展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化生产体验劳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首先,广泛开展课外劳动。学校将教学楼一楼后方平台及楼顶平台进行改造,有效利用校园空地,开辟出多片种植园,指导学生在指定区域内种植,认养各类鲜花、多肉植物、果蔬,对植物进行观察,撰写科学日记,定期除虫养护,以劳育智。定期组织学生采摘、制作鲜花饰品、果蔬食品,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品味劳动带来的收获与喜悦。
其次,丰富校外劳动实践。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参与劳动教育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前往农场、工厂、公司等地进行劳动体验,种植采摘蔬果、制作特色食物、学习产品制作、了解现代技术在生产劳动中的运用,在丰富多元、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情境中感受通过劳动与本地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地方产业发展、劳动人民、现代科技产生的亲密联结,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最后,努力发展创造性劳动。指导学生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定期举行创新设计分享会,推选一批“小发明家”在分享会上展示他们设计制作的节能环保劳动工具,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学制作比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三、经常化开展志愿服务性劳动
志愿服务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创新载体。我们通过学校、社区联动发展,让学生广泛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一是开设志愿服务岗位,指导学生服务校园。我校设立“校园110”校内值班岗,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周轮值,轮到值守的班级每次需在踊跃报名的人选中推选6名学生,负责上学期间在校门口向进校师生问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全校老师和同学开启新的一天。协助值周教师引导学生进出校门的打卡、维持排队秩序、制止学生自行出校等。同时,设立“红领巾监督岗”,选拔一批责任心强、的中高年级学生,负责在课间值守校园的不同楼层、区域,提醒同学文明休息、健康游戏,并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学生积极参与自治管理,形成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风尚,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二是举办系列公益活动,引领师生服务社区。组织骨干教师开设“祥云好家长班”社区系列读书会,提升社区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组织少先队干部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进行旧物义卖助力精准扶贫,鼓励学生干部长期服务武侯祠义务讲解,强化学生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社会公德。
三是开展节日主题劳动,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主题劳动。例如,在清明节组织学生采摘春茶、学习手工制茶,体会茶农艰辛,在植树节组织学生跟随社区人员前往社区内进行植树除草、垃圾捡拾等劳动,了解清洁人员不易。在五一劳动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爱国卫生活动,清洁、美化校园。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陪伴、照顾老人,体会劳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温暖。在中秋夜、新年夜组织弦乐团、管乐团学生进社区举行义演,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永恒课题。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堂课,培养新时代的优秀的城市建设者和社会精英,是我们要持续进行的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加强师资培训,深化内涵建设,让“三三制”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谭瑾,女,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德育处副主任,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