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省阜新市 123000
摘要: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环,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的地质结构复杂多变,为了应对突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先后对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遵循的主要原则进行阐述,而后就当前我国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提升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此希望可以给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者在抗震设计中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在以往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由于建筑的材料有限,所以我们所建造的一系列房屋抗震功能较弱,不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这一地质灾害的出现,导致房屋坍塌,进而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所以地震这一自然灾害让广大居民倍感惶恐。为了减少地震灾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相关专业人士也做出了很多努力,然而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出现不可避免,我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措施可以阻止地震的出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形下,我们只能够采取预防的方式来保护广大居民的安全。比如,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具有较强抗震性的结构材料,让墙体具有更加稳固的支撑性,所以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结合房屋的具体地理位置以及地基的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让抗震效果达到最优。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基本理念
一般情况下,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来说,其主要是指结合建筑结构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将地震对建筑结构所导致的破坏和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的一种设计方法和理念。抗震设计基于地震理论的深入分析,同时也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综合性。地震现象本身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及复杂性,其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地震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在当前地震参数、特性方面的预测上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对于建筑结构性质、空间作用、材料及外界因素等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运用,同时也要不断结合抗震经验,提出更加科学的抗震设计思路,才能有效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
2建筑结构无法抗震的原因分析
在进行地震预防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从根源上减少地震,对广大居民所产生的实质影响,而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要点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也针对以往的建筑结构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建筑结构无法有效抗震的一些实质原因,在后续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适当的解决对策,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更强。第一点主要是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建筑施工人员以及当地居民的危急意识并不强烈,比如有些地区没有发生过较为明显的破坏性地震,所以一些居民开始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地震对自己当地的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并不大。出于这种心理,在设计的过程中,很多施工人员直接忽视了抗震性这一根本原则,导致在地震到来之时建筑结构不堪一击。第二点就是某些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也就是说,他们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都是一些价格较为划算的原材料,那么这些原材料并不具备稳固性、坚硬性等特征,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虽然不会受到平时的各类天气现象影响,但是在面对较为重大的自然灾害时,就会暴露出明显的破绽。第三点主要是不同地区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做出相应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比如有些建筑管理者选择了成本较为低廉的建筑原料,从中谋取利润,而在房屋建成之时,相关的人员一时之间也无法找到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当前的很多建筑结构设计并不正规,并没有贯彻落实科学性的原则,进而导致人员伤亡的现象发生。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相关的建筑设计人员还没有充分地意识到科学防震的重要性,导致了房屋的抗震功能较弱,甚至在地震发生时由于个人的疏忽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
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3.1合理确定平立面
在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前期的合理结构布局须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特点,并且对平立面进行合理的确定。在布局规划过程中,要确保建筑物本身结构足够对称,且内部刚度的变化足够稳定,在同一楼层水平位置,整体刚度之间应足够平稳。在建筑结构的设计方面,尤其是对于复杂建筑物,更要做好平立面的控制。但在建筑设计时,可能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设计不规则的建筑时,可采取设计抗震缝的方法,将建筑物分成各个规则的单元,这样形成的单元的结构都是规则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得到有效的保证。另外,也要重视对变形缝的合理设计,由于在整体建筑结构当中,变形缝本身的位置也是建筑结构中相对薄弱的一个部位,在地震中很容易出现变形,进而演变成致命的破坏点。以上问题都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3.2提高建房标准强化抗震意识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需要利用国家法律效用,在一开始就强化建筑各个阶段的抗震意识。首先,我国应该向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学习抗震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上,严格制定抗震设计要求,强制设计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其次,应该制定较为严苛的设计审查和施工审查,严格把控建筑建设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后,应该建立较为严格的追责制度,一旦因为结构设计出现安全事故或是造成巨大的经济人员损失,需要对建筑设计和施工人员进行追责处理,最大限度的提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抗震意识。
3.3优选设计方案
对我国的混凝土建筑工程而言,抗震结构的设计中设计方案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分析,确保设计中剪力墙、砌体等结构的布置合理,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效果。在抗震结构设计方案的应用中,提高对各种数据资料的重视力度,保证满足结构稳定性要求。在展开抗震结构设计时,考虑到后期施工过程中结构的设计,为后期的施工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提高对现场环境的勘察研究,结合实际的设计环境特点,选择优质的设计方案,保证整个工程后期施工的科学与稳定性。
3.4在现有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性能好的结构材料
抗震建筑物结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性能指标,如钢材要优先选用强度高、韧性和延性好的材料。材料对建筑结构抗震有着直接影响,材料选择要同建筑设计方案同步。在研究建筑形式的同时进行选择,根据工程类型、工程条件选择符合抗震要求又经济实用的结构材料。在选择时要考虑房屋的重要性、房屋高度、地基基础、抗震等级、防火要求、耐火等级、施工技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比较后确定。同时合理的减小房屋自重,数次地震灾害的数据表明,相同条件下自重大的建筑物比自重小的建筑物受破坏程度严重。因此建筑结构材料的选择还应考虑材料自身质量的影响,特别是非结构性材料,应优先选择轻质高强材料。
结语
总而言之,提升抗震设计效果,对于预防地震、降低地震所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自身的观念和结构设计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改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设计能力,积极学习和积累抗震设计经验,以提升抗震设计的科学性和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岗,廉政.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策略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03)
[2]全秀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探讨[J].城市建筑.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