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郑英新
[导读] 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快速寻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对思辨意识的高质量运用,更好完成对问题的解决。本文从高中数学课堂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入手,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寻找具体的培育策略,希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推进授课工作的有序开展。

郑英新    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  福建  仙游  351200
【摘要】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快速寻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对思辨意识的高质量运用,更好完成对问题的解决。本文从高中数学课堂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入手,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寻找具体的培育策略,希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推进授课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培育途径;高中教育;思维能力;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250-01

        数学作为抽象性强且对学生探究能力、思辨意识要求较高的逻辑性学科,如果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数学思维能力,则会使其难以寻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在学习质量每况愈下的现实情况下,容易对学生学习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授课工作时,能够意识到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对授课内容进行创新与完善,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既可以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又能够通过数学思维能力的应用不断提升学习质量。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
        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改变依赖教师学习知识的情况,并从自身角度出发,对所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维逻辑进行分析,并快速寻找到解题思路与解题策略,进而保证整体学习效率的快速提升[1]。对于学习任务紧张且背负高考压力的高中生而言,较强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寻找到更好的学习途径,也能够在锻炼其思维意识的过程中,保证整体学习成绩的快速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时,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能够充分激发探索知识、学习知识以及了解知识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利用发散思维与思辨意识,更好进行对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积极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并结合当前的教学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策略,才能在真正发挥数学思维能力教育内涵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2]。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一)优化课堂学习内容
        由于高中数学对于思辨意识尚未发育成熟的高中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所以教师想要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需要从具体的授课内容出发,通过对整体学习内容的优化,帮助学生可以快速寻找到有效掌握知识的切入点,以达到提升其学习质量的目的[3]。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对数函数的授课工作时,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就可以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置为:带领学生通过对对数函数意义的了解,对其函数性质进行分析后,帮助学生可以对对数函数的特殊点和单调性进行掌握。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完关于指数函数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实际案例:细胞分裂时可以由1个分为2个,再进而分裂为4个,则设细胞个数y,分裂次数为x,y=2x如果想要计算出分裂次数更多的细胞数量,则需要利用x=log2y表示。相比于教师单方面将知识讲解给学生,这样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达到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激发探究渴求
        良好的探究积极性,是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的重要动力。


很多教师受陈旧教育观点制约,在开展授课工作时很少重视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导致学生总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开展学习,难以产生对知识的探究渴求。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寻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授课手段,才能使学生在探究积极性的驱动下,推进整体学习活动的高效提升。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二章平面向量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将基础的知识概念讲解给学生后,可以向其进行提问“数量和向量之间的区别在哪里?”“长度为零的向量还可以叫做向量吗?”“如果两个向量的表示方向相反的话,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表达更加合理?”。在问题的引导下,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渴求,同时也可以在有效锻炼其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更好提升。
        (三)及时总结反思
        有效的反思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能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快速了解,并更有针对性的寻找解决策略,以保证整体学习效果的更好提升[4]。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重视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通过对其实时学习反馈情况的获取,更有针对性的对教学计划与授课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学完知识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使学生在更有学习计划与方向的同时,推进整体学习任务的更好完成。对于数学学习,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初期学习了加减之后,后期会进行乘除法分数的学习等等,这些知识点必须要进行整理反思,才能够消化为自己的内容,帮助自己进行有效掌握。如果学生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掌握,那么在知识积累逐渐增多之后,学生就会出现混乱的情况,轻则知识记忆混乱。比如将周长公式记忆为面积公式,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不会运用知识点的情况。
        (四)学会举一反三
        数学知识虽然抽象性强,但往往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想要使学生真正对知识进行掌握,教师不仅需要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通过对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思辨意识的调动,可以举一反三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教学活动时,由于本节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演示功能,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从不同视角出发,对空间几何体的各个视图进行了解,鼓励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内容,举一反三的寻找不同几何体三视图与直观图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独立自主的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应用,保证整体学习质量的更好上升。更重要的是,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进行空间想象力学习期间,老师在讲述了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照空间图形进行研究后,可以带领学生们到校园观察各种建筑,了解它不同视图,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情况,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真正的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教师在进行授课工作时,就应该从学生视角出发,有针对性对整体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完善,并摆脱陈旧教学理念的制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思辨意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推进整体课堂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1]杨力,殷晓婷.“以生为本”集体备课的实践探索——以高中数学集体备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26):34-36.
[2]程晓亮,付泽.高中教师资格考试中概率统计问题分析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08):4-8.
[3]梁治明.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方法和途径——评《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0(08):115.
[4]朱哲,何瑞,楼一丹,付增民,李伟.基于知识结构的高中数学智能诊断系统的建构与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08):19-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