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探析 崔璨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崔璨
[导读] 摘要: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监控对变电运行管理的创新,它是一种高效化、精益化、集成化的管理模式。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泰安供电公司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摘要: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监控对变电运行管理的创新,它是一种高效化、精益化、集成化的管理模式。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就是将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运用于电网中,提高电网运行和管理的效率。下面将具体介绍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
        关键字: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
        1.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概念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将电网企业的生产运行部门并入调度管理部门,它保证了电网调度管理部门在原有的电网调度基础上,加强了对电网的监督和控制职责,并且通过智能化技术和电网资料实现了整个调控体系的建设,实现了对电网运行状况的全方位监控,提高了电网的管理效率和运行稳定性。它在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和积极的意义。
        2.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特点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电网运行添加先进技术和设备。采用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有效地改善了传统电网运行管理落后的状况,使电网企业人力资源投入减少,使电网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使电网技术和电网设备的发展得到了满足,并为电网管理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二,增强电网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电网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一系列先进的调控一体化设备,对电网运行和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及时监控,使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设备维修状况,提高管理人员解决电网故障的能力和水平,让电网更安全、稳定的运行。三,实现电网的高效管理。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将设备运行管理和调度运行管理有效结合,减少了电网业务的操作时间,让管理人员全方位的掌握了电网的运行状况,提高了电网的管理效率,推动了整个电力系统的生产和发展。
        3.基于“调控一体化”下地级电网的业务范围
        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改变了电网调控的组织单位结构,其扩大了电网调控的工作范围。在实践过程中,为了保证地级电网调控的正常运行,可以采用混合的组织结构形式,保证调职责的全面落实。当前地级电网调控机构中设置了多个班组,其负有不同的职责。例如上述电网企业将调控组织分化为三个组别,其中一组主要工作为管理调度,并负责实际的业务操作,二组的主要工作时对业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三组的主要工作是协调一组和二组工作。 需注意的是,若配网较小,则可以综合主网调度以及配网调度模式,落实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并适当增加监控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数量。 根据地区电网建设情况以及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对电网调控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地级电网多个电压区段的变电站已经全面落实无人值班模式,如35kV、110kV、220kV 电压区段。组织结构以及人员配置通常如下:调控中心需对电网运行紧急事故进行调度,并且对电网系统运行以及电力设备运行进行全面检测,配电运检室以及变电运维室需要对调度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并分解指令票、实施倒闸操作。 基于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下,电网的日常管控效率均有所提升,调度人员的工作范围和个人职责也更加明确。
        4. 基于“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处理事故流程
        当电网发生运行事故过程中, 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依据监控显示的信息对故障发生位置以及发生类型进行初步判断,同时也可以对此时开关变位、保护动作、故障对站内设备等信息,就其对于电网运行的影响进行分析,通知值班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故障排查。当值班调控人员依据电网的运行方式编制事故处理方案时,需要建立适宜的组织机构,安排监控人员对故障的后期影响以及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依据拟定的事故处理方案向相关运维人员发送处理意见,若情况紧急,调度人员可直接进行处理,如故障隔离等。当运维人员达到现场后,需立即对站内的电力设备以及继电保护装备进行检查,并详细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结果,将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值班调控预案。在小组负责人的带领下根据故障情况确定停电处理的范围,并制定具体的故障处理方案。运维人员依据调度指令对故障进行隔离,避免故障影响范围的扩大,减少经济损失。故障处理后需及时恢复供电,尤其是电厂用电,变电站用电和用电大户的保安用电等。对于故障设备需做好防护措施,对电网整体运行进行调整。

故障处理工作结束后,调控人员以及运维人员需要对电力信号进行确认, 保证电力输送正常,后期需完善工作日志
        5.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提升措施
        5.1管理保障方面
        (1)制度保障
        在统一电网运行组织架构的基础上,以适应“调控一体化’’电网运行组织模式为目标,明确调度员、控制员、监视员、巡维人员等岗位职责,理清电网运行组织中各单位的工作界面,对电网监视、设备控制、设备监视、设备维护、设备检修、设备操作、事故处理等流程进行梳理、优化。自上而下梳理与电网运行体系相关的各级规程、标准和工作流程,全面开展省、地、县三级调度的规程制度修编工作。
        (2)人力资源保障
        新模式下,各单位人力资源数量需求有所增减,如调控中心增加了电网控制员岗位,人力资源需求有所增加;而监视中心、巡维中心取代了传统变电站运行人员职能,变电运行单位的人力资源需求较传统模式大幅减少。总体来看,在“调控一体化"的电网运行组织模式下,电网运行整体上对人员在数量大幅减少,可有效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因此,根据“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组织架构变革和部门职能变化,调控中心、监视中心、巡维中心的定员和岗位标准,明确人员配置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上岗管理办法。随着电网运行组织模式的变更,同步进行人力资源优化调整,逐步建立适应技术发展和专业转型的调控专业技术培训体系。
        5.2技术保障
        5.2.1电网自动调控
        (1)自动发电控制(Age)
        针对目前断面自动调整的需要,应实现带网络安全约束条件的自动发电控制,即AGC应实现多目标、分机组群分散控制,根据机组地理位置和对电网影响的不同,分别跟踪不同的控制目标,各种控制目标可灵活定义、切换。主要跟踪控制目标有:维持系统频率恒定、跟踪计划曲线、跟踪调度员人工设定值、维持重要断面潮流在限定的范围内、维持区域联络线功率恒定、控制ACE等。进一步完善电网自动调控有关功能,充分发挥电网“集中控制"的优势。在自动发电控制(AGC)方面,继续完善AGC功能,满足电网调频、控制联络线、节能发电调度等调控需求。应具备根据超短期负荷预测情况,满足约束条件下自动调整发电曲线的功能。
        (2)自动电压控制(AvC)
        继续推广AVC在地区电网中的应用,逐步实现网省地三级协调的电压控制。在自动直流控制(ADC)房间,应逐步实现直流启停、MR/GR在线转换、功率自动调整等远方遥控功能。5.2.2设备程序化操作
        调控中心的电气操作管理系统应具备对操作步骤进行五防验证和潮流验证功能,防止调度误操作;能够根据拟定的操作步骤,自动按顺序执行,实现设备程序化操作。
        5.2.3电网快速控制
        为提高事故情况下的电网运行方式调整速度,控制电网风险,调控中心应实现电网快速控制,主要功能包括发电、负荷快速控制、运行方式快速调整。事故情况下,系统能够根据电网运行方式、网络约束条件,自动给出发电、负荷等控制目标,自动给出运行方式调整建议,经调度员确认后快速自动执行。
        5.2.4保护信息管理
        新模式下,保护动作信息读取、保护定值临时调整均由调控中心远方完成。保护信息系统应能具备将保护装置故障信息准确上传至监视中心、调控中心的功能,所提供信息能够作为事故分析的依据,使调度员、监视人员能够根据保护动作情况,判断故障性质。保护信息系统应具备远方修改定值、切换定值区、保护投退等功能,满足调控中心远方临时调整运行方式的需要。
        6.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企、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电力企业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在电力企业内部改革过程中,电网运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之前的集控式管理模式转变为当前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实现电网的集约化和精益化管理,推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建设,实现电网并网及智能化发展。因此,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先进的技术加快电网调控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以满足社会对电力能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旺华,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实用化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4(1):50~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