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中心静脉导管(CVC)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19期   作者:李萍 马健健 司强薇 李舒玲
[导读] 分析中心静脉导管(CVC)血栓形成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行CV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6月—2020年3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李萍 马健健  司强薇  李舒玲
        上海长征医院 上海 200003
        【摘要】目的 分析中心静脉导管(CVC)血栓形成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行CV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6月—2020年3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分析2组应用价值。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9.52%、26.19%,实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VC血栓形成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预防血栓,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常规护理
近年来,随着医疗需求逐渐增多,中心静脉导管(CVC)技术日益成熟,已受到临床众多医师的推崇,该技术主要通过中心静脉开口设置导管进行实施,且管口血流量较大,便于液体输注。尤其针对肿瘤患者,化疗药物毒性较大,渗出血管后,易使局部产生不同程度的坏死及损伤,而CVC能够有效避免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壁诱发的损伤,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置管时间长等优势[1]。但随着CVC技术广泛应用,其并发症发生率也在逐渐呈上升趋势,其中血栓形成属于最常见、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若未予以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可直接危及预后效果。因此为该类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降低不良症状发生,优化治疗效果显得极为重要[2]。鉴于此,本文选取该类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进行研究,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84例行CV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6月—2020年3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2例,2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0:22、21:21例;年龄分别为:25—74岁、26—76岁,平均值分别为:(42.52±3.14)岁、(43.56±3.54)岁,基础信息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严格观察患者病情状况,并依据CVC伤口敷料更换操作标准。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述CVC的作用、原理、目的、并发症以及注意事项,促进其详细认知置管原理,并取得配合与理解,且嘱咐患者若在置管期间出现异常,需立即通知医师,予以对症处理。同时在置管完成后指导患者实施适量运动,如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并进行适当按摩肢体,促进血流循环,积极预防便秘及咳嗽发生,避免静脉回流产生负作用。(2)导管护理:置管完成后,加强颈面部、皮肤温度、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观察,及时发现血栓先灶,并沿着刺激静脉走向掌握有无红肿等静脉炎发生,若存在上述症状,需及时进行超声检查,进一步确诊有无静脉血栓。在输液前应确定导管是否通常,避免导管内血栓进入血管。若超声堵塞或血块,需反复回抽,禁止强行强推。针对肿瘤化疗患者,需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防止药物因沉淀,而造成导管栓塞。(3)血栓护理:在诱发血栓后,需遵医嘱给予针对性溶栓治疗,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时刻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及病变状况,并告知其维持良好心理动态,对疾病恢复起到重要作用,进而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感染、中心静脉血栓)。
1.4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百分比表达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19%(P<0.05),见表1。

3讨论
CVC属于临床基本操作技术,因其具有安全、简便、置管时间长、避免反复穿刺等优势,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随着其应用广泛,置管期间并发症逐渐真高,其中相关血栓事件已从既往仅有2%,已逐渐上升至10%—18%,因此加强CVC护理干预,预防血栓形成显得极为重要[3]。
血栓形成与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存在密切关系,因置管期间穿刺对局部血管产生不同程度的机械性损伤,加之留置导管诱发的刺激可造成血流流速减慢,进而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诱发血栓形成,若未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诱发诸多不良症状,进而直接危及患者生活质量[4]。既往临床以常规护理模式为首选措施,该护理方案主要围绕患者疾病进行操作,未深入化掌握其心理、生理等状况,仅执行于表面护理,进而使临床护理效率明显降低。而针对性护理模式主要以患者为中心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并依据个体差异特点,制定针对性、科学性、全面性护理措施,通过提前干预预防血栓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保障,增强患者舒适感,改善其生活质量及预后[5]。同时有效维持血管通路,减少患者二次穿刺痛苦,能够解决临床导管易出现的并发症,规范护理操作流程。相比传统护理模式,更加具有精细性、复杂性,且作用更加显著。而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CVC血栓形成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预防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CVC患者中可获得显著价值,因此值得在护理领域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冰霞.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871-873.
[2]蒋庆娟,文萃,应燕萍, 等.两种封管液预防大鼠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血栓形成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20,35(5):52-55.
[3]李晓慧,党慧莲.预防性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率影响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2):343-344.
[4]胡婷婷,谷小燕,杨金芳, 等.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PICC在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0,34(17):3148-3152.
[5]关云,贺玉霞.预防性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率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2):316-3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