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小儿伤寒的护理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19期   作者:马秋凤
[导读] 目的 总结1例小儿伤寒的护理体会。 方法 通过加强基础护理、饮食护理, 并做好心理护理、消毒隔离等各项护理措施。 结果 小儿康复出院。 结论 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小儿早日康复。
        马秋凤
        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
        【摘要】  目的  总结1例小儿伤寒的护理体会。 方法  通过加强基础护理、饮食护理, 并做好心理护理、消毒隔离等各项护理措施。 结果  小儿康复出院。 结论  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小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 小儿; 伤寒; 护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居住环境的改善, 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伤寒患者已逐渐减少。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典型病例病程4~5周, 经过初期、极期、缓解期和恢复期4期。少数患者有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1]。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特色。
        我院儿科于2020年9月3日收治1例伤寒患者, 经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 已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1.1 病例特点: 1、1岁8个月幼儿年龄小,自身抵抗力差。2、以“发热、腹写3天”为主诉。患儿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39℃~39.5℃,无寒战及抽搐,解烂便1-3次/日, 伴少许粘液血便,有轻微咳嗽,无咳痰,伴鼻塞、流涕,无气喘,无犬吠样咳及声断,尿量不减,无呕吐、腹胀等,病后曾至其他医院门诊就诊,拟诊“急性咽炎”子静滴头孢曲松钠等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 为进步诊治遂到我院门诊就诊, 检查大便常规示: 白细胞(++)、脓球(++)、红细胞(+)。门诊遂拟“细菌性痢疾"收住院。
        1.2 患者,男,1岁8个月,因“发热、腹泻3天”由门诊收住入院。T38.2C.P 106次/分,R28次/分。体重10.53kg.神清,精神、反应可,无明显脱水征。咽部充血,无疱疹。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大便常规示,白细胞(+++)、脓球(++)、红细胞(+)。血常规提WBC5.46X10/L,L21. 3%, N65.5%, HGB106g/L,嗜酸性粒细胞0.01X10%/L,大致正常范围。超敏CRP37. 82mg/L,数值偏高,提示有严重感染。胸片诊断意见: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肾功、肝功、心肌酶、电解质分析钾、钠、氯、钙均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伤寒患儿入院予针对C+球苗和G -杆苗均较敏感的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他啶抗炎,静滴热毒宁抗病毒,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消炎、止咳等治疗。经治疗,患儿各生命征平稳,治疗两周后于2020-9-16康复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患儿家属因缺乏专业知识, 对疾病认识不足, 出现发热、腹泻,患者及家属表现为焦虑、恐惧心理, 责任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进行沟通和交流, 给予精神安慰和鼓励[2], 积极帮助患者了解伤寒的基本知识及饮食在治疗中的重要性[3], 消除患者顾虑, 稳定情绪,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伤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传播的方法以及暂时隔离的目的, 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解除病人及家属的思想顾虑, 鼓励病人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


2.2基础对症护理
2.2.1高热  嘱病人卧床休息, 避免受凉加重病情, 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注意监测体温, 严密观察热型。体温过高时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或温水酒精 (30℃~40℃) 擦浴等物理降温法。避免药物降温, 以防虚脱。发热期间, 按时清洁口腔, 以增进食欲, 使病人感觉舒适。
2.2.2 腹泻、腹胀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监测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干燥脱水,皮肤弹性及口渴情况。观察并记录呕吐、粪便的次数、性质和水分的多少。发现粪便性状改变,如腥臭、有黏液、脓血时,立即送粪便常规检查并做培养。各种排泄物等用84 消毒液处理,以免引起交叉感染。按医嘱予抗炎、补液、补钾治疗,口服补液盐随饮,注意补充水分。患儿进食后注意观察有无腹胀呕吐等情况,以防止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2.3疼痛  注意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有利于缓解腹部疼痛。疼痛发作时应有家人陪伴,和病人一起聊天、看电视,分散注意力,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定时勤翻身,变换姿势,垫软枕,缓解腹部疼痛。
2.2.4 皮肤护理  因高热,患者出汗较多;大便次数增多,出汗后或者便后应及时用温开水擦净皮肤, 保持皮肤及臀部清洁、干燥。 勤换被褥、衣裤, 穿柔软、宽松、纯棉内衣、裤。
2.3 饮食护理  应给予高热量, 高营养, 易消化的饮食, 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 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 促进恢复。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 少量多餐, 如米汤、蛋汤、清肉汤、新鲜果汁等, 少用产气食物, 如豆浆、牛奶、糖等。每日保证足够的水分。发热期退热1周后食欲增加时, 可食如稀饭、瘦肉末、豆腐、菜末等, 忌吃坚硬多渣食物, 以免诱发肠出血、肠穿孔。恢复期病人食欲亢进时, 饮食要特别注意, 严格控制饮食量, 不可暴饮暴食, 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
2.4 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住单间病房,做好床旁隔离,接触患儿前后严格做好手的消毒工作,对患儿的衣物、食具、尿布及便具应分类消毒处理。按肠道传染病隔离相关措施进行治疗护理病人至体温正常。布类衣物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食具煮沸消毒, 排泄物及用具用84 消毒液消毒, 以避免交叉感染。室内温度要适宜, 保持空气流通。粪便培养每周1次, 至连续2次阴性为止。
2.5出院指导  伤寒的传播方式是多样化的, 可以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 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也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建议患儿及家属避免饮用生水,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尽量减少因生活密切接触引起的伤寒。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内外感染,注意腹部勿受寒。健康指导加强卫生宣教,严格管理水源和食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做好食具、奶具的消毒;隔离感染性腹泻患儿,其粪便应消毒;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
3讨论
护理伤寒病人,护理人员除熟悉典型伤寒的特征外, 不能忽视近年伤寒的临床症状变化, 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 经治疗症状未缓解, 有难以用某一疾病解释者, 应查肥达反应, 必要时做血培养[4], 以尽快明确伤寒诊断, 及时控制传染源。密切观察病情, 为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提供资料, 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经过治疗和护理, 患者痊愈出院,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通过这次对小儿伤寒的护理,使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护理经验的同时也促进了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2~139.
[2]陈晓明, 吴丹.1例伤寒并发肠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5 (30) :140.
[3]周维英, 陈洁, 郑闽林, 等.37例伤寒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 (专科版) , 2010, 5:91-92.
[4]范冬梅, 刘昌军.伤寒33例误诊分析[J].临床医学, 2014, 34 (9) :116-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