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嫆
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社区卫生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省 210019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一疫苗接种过程中儿童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措施。方法: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辖区内进行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儿童中选择5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最终总结常见的儿童不良反应以及预防措施。结果: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儿童进行疫苗接种的时候,其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一般反应,其所占比例为60%。其次则为异常反应,其所占比例为34%。最后则为偶和反应,其所占比例为6%。结论:想要降低儿童疫苗接种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并积极预防儿童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就需要对其采取全面、科学的干预措施,进而降低儿童疫苗接种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助于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的质量,充分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疫苗接种常见儿童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预防接种主要是使用生物制品将抗体以及免疫原通过一定的医学途径,将抗体或者免疫原输送到人体内,从而起到一定预防疾病的作用以及效果[1]。预防接种不仅能够有效、方便地将抗原以及免疫原输入到人体内,同时还能有效控制甚至消除部分传染性疾病[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临床医学中儿童所使用的接种疫苗类型以及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部分儿童在接种疫苗后,极易发生不良反应,进而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3]。基于此,本文从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辖区进行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儿童中选择5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以此分析疫苗接种中常见的儿童不良反应以及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辖区进行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儿童中选择5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儿童人数为28例,女性儿童为22例。本次实验选择的患儿年龄在4个月至7岁,平均年龄为(4.12±0.23)周岁。儿童进行接种的疫苗中包含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麻风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等。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参与疫苗接种,且因接种出现不良反应的儿童。(2)临床信息资料完善。
1.2.2排除标准
(1)出现的不良反应与疫苗接种无关。(2)临床信息资料不完善。
1.3方法
回顾性分析参与本次临床实验患儿的资料,并总结其接种疫苗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最终分析预防儿童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措施。
1.4判定标准
一般反应:通常一般反应常是由于疫苗自身所引起的一种反应,儿童的临床症状常会表现为高热、接种部位出现红肿发炎、呕吐、头痛等症状。
偶合反应:一般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这一反应,常与疫苗并无太大的联系,儿童出现偶合发反应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感冒、肺炎等。
异常反应:通常儿童出现异常反应与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关系。
2 结果
本次选择出现不良反应的50例儿童中,30例儿童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一般反应,其所占比例为60%。17例儿童出现了过敏性皮疹、晕厥等异常反应,其所占比例为34%。3例儿童出现了感冒、肺炎等偶合反应,其所占比例为6%。由此可见,儿童进行疫苗接种的时候,其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一般反应,其所占比例为60%。其次则为异常反应,其所占比例为34%。最后则为偶和反应,其所占比例为6%。
而对这一结果发生得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儿童出现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为个体差异、某些疾病的潜伏期、以及家长对完成接种后的儿童的不正确的护理方式等。
3 讨论
由于儿童自身的机体功能不够完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比较低下,儿童常易发生感染疾病的情况。因此,儿童需要通过接种相关的生物疫苗实现预防疾病的作用,而儿童能否及时的接种疫苗又直接关系到儿童是否能够产生一定的免疫性。但是,部分儿童在疫苗接种的时候常会出现不良反应,家长需充分了解各个疫苗具有的副作用,并及时通知医生对患儿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的舒适度,降低儿童接种疫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想要预防儿童疫苗接种时出现不良反应,就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其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通常其可以分为预防接种之前、预防接种过程中以及预防接种后三个环节:(1)接种前,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并提供操作人员的知识技能以及专业能力,促使其充分了解整个疫苗接种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操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各个疫苗预防接种的起始年、间隔时间等,以此对患儿展开针对性地预防接种。(2)接种中:接种人员应核对疫苗的种类、名称、有效期、批次、质量及注射器的规格和质量。打开疫苗的包装后,不得长时间将其暴露在空气中,应立即使用,且将未使用的疫苗立即放回冰箱保存。充分、均匀地稀释疫苗。对使用的器械和接种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但要避免因酒精和疫苗直接接触而降低疫苗的功效,影响接种的效果。(3)接种后:让接种后的儿童在观察室进行观察,确定儿童无任何异常后,方可离去。
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进行疫苗接种的时候,其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一般反应,其所占比例为60%。其次则为异常反应,其所占比例为34%。最后则为偶和反应,其所占比例为6%。
综上所述,针对儿童接种时出现的不良反应,需采取全面、科学的干预措施,进而降低儿童疫苗接种时出现的不良反应,保证儿童接种顺利。
参考文献:
[1]范仁锋,郑艳,张吉凯,等. 2-71月龄儿童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后不良事件观察[J]. 中国疫苗和免疫,,:1-8.
[2]叶琼.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02):173.
[3]张乐. 疫苗接种常见儿童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