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是学校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周荣
[导读] 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教育扶贫除了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
        周荣
        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教育扶贫除了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保障贫困生入学机会外,通过学校教育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拉近城乡学生素质差距,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贫困生在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学校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学校应该从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贫困生心理素质、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培养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贫困生;综合素质;教育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把教育扶贫摆在了扶贫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决胜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为落实教育扶贫,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切实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保证贫困地区儿童入学率,在高校招生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比例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确保教育公平,增加贫困地区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寒门再难出娇子”的现象正在不断的上演。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先天环境的落后、闭塞,在进入优质资源集中的城市或者较发达地区的高学段后,自身各方面的不足往往会凸显出来。学习上底子薄、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弱等学习障碍,个人能力方面的信息获取、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社会适应、文体素养、心理承受、眼界见识等等方面也会出现“融入性”的问题,产生学业上的挫败感和心理上的自卑感,成为他们今后进一步提升自我、改变命运的障碍,使农村大学生缺乏就业的软实力,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根据统计,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低于城市生源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一现象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出现在一些农村地区,加剧农村的辍学现象,造成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阻碍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是为塑造人服务的,它最终要达到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完整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是“学历人”。我们要认识到,教育扶贫不仅仅是创造教育的机会,保障教育的条件,还要真真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创造机会,还要让他们有能力握住机会。中学阶段的教育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眼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交流技能等综合素质。具体来说要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实现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综合素质能让学生今后扮演好多元化的社会角色,能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一大背景,是我国教育由“学历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化的原因。正如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在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综合素质代表了祖国未来建设者的质量和水平,培养综合素质更不仅仅是眼下扶贫攻坚的问题,长远来看,更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和谐。
        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新一轮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正在全国稳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已经在部分省份成为高考录取重要的参考依据。除此之外,高中学校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仍然大有可为,可以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要转变观念,落实教改精神,落实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要求。
        学校要切实解放思想,改变分数至上的旧观念,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回归育人为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并重的教育正源。落实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精神,落实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重视学生劳动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学工作中的第一线人物,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具备规范的职业道德、开放的育人观念、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执教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要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融洽。这些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能吸收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驾驭创造性、灵活性的课堂。能有针对性的在贫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活动中渗透各种新理念,做教育的有心人。
        三、提高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的心理素质。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面对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差别时,都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冲击,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偏激、孤独、封闭、嫉妒等,容易使这些学生心态失衡,误入歧途,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学校对贫困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入学之初的适应期内就必须开展起来。通过入学教育,让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并学会自我管理;通过挫折教育,让贫困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现实环境,学会自我调节;通过生活心理教育,培养贫困学生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敢于交往,善于合作;通过学法指导和学习经验交流,让贫困学生会学、能学和乐学。总之,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让贫困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健康积极的心态。
        四、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为贫困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引导他们主动的参与其中来发展自身、健全自身。如搞好广播站、校刊、校报、宣传栏、各种社团等,为学生提供培养各种业余爱好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校内平台。同时组织好征文、演讲、体育比赛、艺术展演等技能和文化活动比赛,让贫困学生从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充分展示自我风采。
        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扩展学生学习空间,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其视野,增强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对贫困学生尤其重要。学校要提供必要条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根据当地特点、学生特点,挖掘教育资源,紧扣现实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确保开设到位。
         结束语:
        总之,学校是教育扶贫的一线阵地,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是学校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综合素质教育,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贫困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贫困学生终身受用的多方面特长、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充满信心,充满潜力,充满希望的走向社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