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黑河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孙娜
[导读] 为加快建设黑河市自贸区及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孙娜
        (黑河学院 黑龙江 黑河164300)
        摘要:为加快建设黑河市自贸区及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中俄两国的经济交流搭建坚固桥梁,黑河市地方高校俄语专业教学应同步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创新俄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到产学一体,实现良好交接,有效培养发展自由贸易区高质量俄语人才的同时,也为国家储备一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从而促进中俄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黑河自贸区;俄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黑河市自贸区人才培养需求现状
        黑龙江省是“龙江丝路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黑河市是国家一类沿边开放口岸及沿边重点开放开发地区,2019年黑河市成为中国(黑河)自由贸易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长期保持经贸、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打造中俄沿边口岸物流枢纽和中俄交流合作的重要桥头堡。立足“一带一路”战略、“龙江丝路带”整体规划及“黑河自贸区”两国一城、打造跨境产业集聚的定位发展,因此,培养大批服务国家需求和满足龙江及黑河地方经济发展的俄语人才已成当务之急且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必须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二、黑河市自贸区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
        1、结合院校自身特色及区域特色
        素有北疆明珠之称的黑河市是中国第一批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是黑龙江省主要对口俄罗斯贸易城市,它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三大城市即阿穆尔州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而望,中俄绵延边境线4300多公里,在此坐落着我国境内唯一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黑河学院。其承载着俄语人才输出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情况来看学生只会一门外语已无法满足黑河市经济发展及旅游发展的需求,培养大量综和能力强的俄语人才才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需拓宽其它知识的涉猎,开设外贸课程、旅游课程等,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课程设置。


        2、衔接行业或职业发展需求
        学校需主动与行业对接,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积极探索本专业领域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产学研结合等培养方式。构建专任教师加行业教师的“双师”课程设置。聘请行业资深翻译和优秀涉外从业人员定期到校举办讲座和专场培训,传授相关知识经验。实施“俄语+专业+实践”和“中国教师+俄罗斯教师+行业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专业学生开展长短期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提供有效平台。提升学生张嘴表达的能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延展知识的外扩性,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动。
        3、打造开放的培养环境,优化相关课程设置
        随着黑河市自贸区的建设,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会越来越频繁,接踵而至的将会是高级别的国际会议、各类大型中俄活动等,由此相关宣传文件的笔译、大型会议活动的口译均需要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因此课堂内、课堂外应多开设些实践性模块,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优化评价体系,更改考试类型,细化学生分类,依据兴趣主攻擅长方向。
        4、加强与国际化高校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外语人才
        学校可依托地缘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国际化特色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可以吸收国外教育体系的精华,融汇国外高校的教育理念,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际吸取其精华完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具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在国际化环境中更深刻的体验所学语言文化,且能够更好的输出本国文化,结合实际情况更好的宣传本土文化。以黑河为例,黑河学院毗邻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其不仅积极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大学、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长期保持友好合作,而且在其他专业领域也拓宽合作,如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俄罗斯体育运动与旅游大学等共计30所知名高校,广泛开展互派学生、文体交流、联合培养本硕学生等教育合作交流。在提高学生俄语水平的基础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结语。
        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日益突破,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为了让学生们敢于“张开口”,那么教学模式的改革之途必将大刀阔斧,以服务地方建设为己任,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开拓顺应时代潮流,为地区、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