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班视角下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提升研究 ——以西华大学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杨恒
[导读] 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整体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杨恒
        (西华大学 成都 )
        摘要: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整体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辅导员面前的全新课题。而以易班为平台的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成为了西华大学在辅导员队伍建设领域进行的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从指导思想到工作方法,多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究,将辅导员工作室和与网络思政教育相结合,总结摸索出依托辅导员工作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模式,在充分占据网络思政教育前沿阵地的同时,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关键词:易班;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意见为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方法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离不开互联网,尤其需要依托新媒体,加强网络思政教育。近年来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辅导员都建立了易班、微博、微信、抖音等公众平台,利用这个载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新媒体时代,作为高校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网络思政能力,通过网络贴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精准地开展思政工作。
一、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特征与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要求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5G商用元年。5G的增强移动宽带、高可靠低时延、广覆盖大连接特性,扩展了移动互联网面向消费、产业和社会治理的广阔应用前景。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得出,截至2020年3月,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9%,学历上看,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20-29岁网民占比为21.5%,高于其他年龄群体。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较2018年底增长1.26亿,占网民整体的94.1%。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网民群体中数量最多,高校网民群体占比较高,成为了网络上较为重要的思想传播群体。互联网已经从web1.0时代发展到web4.0时代,从门户网站到博客论坛再到微博、微信再到抖音视频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和载体不断在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在变化,已经由“网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平台应用需要与网络新技术应用滞后之间的矛盾”变为“网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内容供给需要与网络文化产品精准度不高、阐释性不足之间的矛盾”。[ 陈华栋.全媒体生态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9,000(001):88-91]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类文件都对新媒体时代下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做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提出辅导员应具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201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意见)》要求高校辅导员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围绕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有效舆论引导,努力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201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把掌握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操作技术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必备能力,练就运用“网言网语”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过硬本领。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适应新媒体环境,克服“本领恐慌”的问题,建立互联网思维,不仅要“主动用”,还要“用得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政工作,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政能力是对每一名高校辅导员的更高要求。
二、基于易班视角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提升路径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于2017年11月成立。工作室以易班为载体,以网络文章为媒介,旨在进一步解决师生认知一致性问题,辅导员通过网络文章的撰写,主动时跟踪跟进,及时了解学生的网络生活状态,通过搭建一个师生常态性的交流平台,结合师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国内外热门话题等重点话题,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风格,充分借用易班网络平台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形式,进一步强化和提升辅导员的网络思政能力。
        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积极鼓励引导师生参与网络文章的创作,培育网络名师名篇,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已发展成为由2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领导专家、6名专兼职辅导员作为工作室主要成员、20名学生骨干的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截止目前共计创作原创网络文章160篇,共计有20万余人次阅读,单篇最高阅读量6339人次,辅导员创作网络文章90余篇。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第一,爱国爱校教育贯穿始终旋律。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一直以来把爱国主义作为网文创作的主旋律,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做青年学生的骨气和底气。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重视对学生的爱国引导教育,突出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彰显文化自信。多元化的互动新媒体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浩瀚无垠的巨大场域。原创网文借助了新媒体加以合理表达,实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加快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升网络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使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丰富的载体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展现。


        第三,树立模范典型激发学子活力。关注新时代学生的校园生活,努力通过优秀校友、学子的网络文章,讲好西华学子故事,传播正能量,激发西华学子奋发向上的活力。原创网文通过鲜活的人物和先进的事迹,树立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引导广大师生见贤思齐,激励西华学子勤奋学习,脚踏实地,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
        第四,师生共同发声助力学生成才。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将传统的思政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相结合,搭建起了师生共同发声的平台,融入来自各方的元素,集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朋辈群体、家长等育人队伍,联动构建网络育人环境,将教育理念融入进去,形成育人合力,建立网络育人共同体,通过这样的网络载体,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从而更接地气、更有实效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
        第五,提升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壹麦网络工作室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实践探索、研讨交流等,努力形成一批专业性、实效性强的工作模式和理论成果,同时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使“壹麦工作室”成为展示辅导员工作的窗口、创新育人理念方法的平台和孵化辅导员名师的摇篮,推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品牌化。从学生实际出发,形成了辅导员整体对学生整体的工作模式,以辅导员团队专业化解决了学生个体问题的复杂化。使得我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建设从“专门化”提升到“专业化”,从话语运用、技术水平等层面实现与师生的“平等对话”。
三、基于易班视角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提升的思考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原有的“网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平台应用需要与网络新技术应用滞后之间的矛盾”,转变为“网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内容供给需要与网络文化产品精准度不高、阐释性不足之间的矛盾”,我们迫切找到一个载体能够使得师生平等对话,我们也认识到对于较为复杂的思想认知性问题,网络教育引导的文章又常是以“高大上”的姿态出现,问题剖析深度不够、语言古板、说教性强于说理性。师生对深度的理论阐释性、说理性文章十分渴求,但网络的供给相对较为匮乏。[ 陈华栋.全媒体生态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9,000(001):88-91
]
        现阶段基于易班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对辅导员思政能力提升思路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一)导员共建,明确提升思路
        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工作对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提升思路可概括为“工作实效和能力结构两条腿走路、工作研究和作用发挥齐抓共管”。在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工作实效方面,围绕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和路径,进行工作实践的试点与研究,推广实践成果;在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结构方面,提升辅导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特别是学生教育引导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得辅导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减轻辅导员行政事务压力,形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革命,从而聚焦工作主责,扎实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指导学生成长与发展,高效地管理学生日常事务;在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工作研究方面,提升辅导员行动研究能力,能够开展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主持厅局级及以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题的研究能力;在辅导员作用发挥方面,使辅导员工作室成员能够成为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凝练特色,聚焦师生需求
        进一步凝练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特色,核心在于需要辅导员要建立起互联网思维,“内容为王”,构建起针对师生具体需求,构建服务学生的导向性思维,进一步加强高质量网络文章供给与投放的精准度,提升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满足师生日益多样的网络文化需求的能力,不断产出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能答疑解惑、有温度有深度有质量的网络产品,提供更为丰富、更有说服力的网络理论文章,保持学生的关注度和活跃度。
(三)注重效果,建管用相结合
        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对于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的培育建设工作要在“建、管、用”上下功夫。“建”需要侧重于辅导员群体的思政能力建设;“管”需要侧重于工作室管理抓规范、辅导员网文抓引导、网络思政能力提升抓落实;“用”主要侧重于发挥引领作用,及时总结、凝练可推广、可辐射、可示范的建设特色经验。可定期举行网络文化成果遴选、推选展示活动,征集辅导员原创的优秀网文、电影、动漫、手机 APP、网络公众平台等网络文化成果,及时推广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网络优秀成果,营造校园清朗网络空间,进一步推动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建设与壹麦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陈华栋.全媒体生态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88-91.
        [2]张艳丽.基于网络育人功能应用的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J].未来与发展,2018,42(09):86-89.
        [3]余红珍,高磊,黄贞珍.基于易班平台的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模式探索——以云南省K高校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0(Z4):101-103+108.
        [4]杨梦琳.基于易班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3):111-112.
        [5]张欣雨.基于易班平台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路径探析[J].吉林教育,2020(17):73-74.
        作者简介:杨恒(1992.07-),汉族,西华大学学生工作部(处),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SZY2019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