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王建美
[导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小学的改革与发展。
        王建美  
        山东省博兴县乔庄镇蔡寨中心学校  256502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小学的改革与发展。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将多种心理教育内容有效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合理规划日常生活和学习,缓解其心理压力,为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并提出了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具体策略,整合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为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新时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因其年龄问题而不够成熟,易受外界思想、事物的影响,影响其正常发展。只有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才能对小学班主任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分析,合理规划学校教育的性质与内容,为小学生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营造正确的小学人生观与价值观。
        1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龄儿童自身受年龄限制,思维不成熟。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生活压力,易影响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引发不良的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全面发展。我们小学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可以把各种心理知识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开展体育活动、歌咏比赛、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等,对学生的成才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1]。
        1.2有利于辅助学生的高效学习
        小学生受心理问题影响较大,学习成绩普遍不佳。学校班主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中小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有待提升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复杂,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变化,导致小学生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其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如不能适应环境,对课余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疲劳,害怕学习,欺凌弱者和撒谎者,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自我认知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很少注意自己的心理发展,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些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倾向于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征服和说教,这并不能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也不能缓解现有的心理障碍。提高广告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2]。
        2.2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初等教育的心理健康课程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有些学校因缺乏了解,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依赖道德和法律课程。语言教师有教书育人的权利,但却不能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角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学校没有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医生的作用制度化,也没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忽视了教师的工作。与此同时,忽略了班主任作为负责人和实施者在学生健康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班主任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和培训,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
        2.3班主任忽视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劳动力市场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初级班班主任要负责班级管理和学科教育工作。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他们面临的问题也多种多样,他们也面临着来自全班数十位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期望。班主任由于压力过大,不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忽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和专业培训中。


        3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3.1积极了解学生情况,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
        不了解小学实际情况,小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一是能读懂学生的基本记录,在日常工作中,还能定期点名,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早上开门、查人数、打扫卫生等方面的互动交流,密切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老师,班主任也能开始与学生进行日常交流,双方可以通过日常训练进行有效的互动,能教会学生班主任的年龄和个性,他们喜欢这样做,教师还能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哪些学生喜欢篮球,哪些学生喜欢足球等等,这样班主任就能合理安排班级自我管理的问题,选择有号召力的学生当班长,让想当班长的学生成为小组成员,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顺利开展[3]。
        3.2开展师生交流互动
        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班级调查、家庭作业、日常活动等内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更好地认同老师,遇到不同的心理问题或困难,随时准备与班主任积极沟通,就可以以小学生为例,在与同学交流时,积极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要带学生去看医生,引导学生解决矛盾者应协调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识别学生,更好地引导课堂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
        3.3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的,感性的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并以“活泼的舞蹈艺术”为例,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活泼”与“活泼”的特点,让两位同学做生活中烦人的事,让学生放松音乐,跟着音乐跳舞,最后通过展示图片、图片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一张“笑脸”,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答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一个真正收获快乐的气氛,培养一种阳光的精神。
        3.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的学生受家长的影响很大。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在教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手机与家长沟通,或开展家访、班会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小学生的心理培训中来,并征得学生家长的同意,使学生家长能够与学校沟通。继续干吧双方共同努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5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研究,合理的教育目标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老师不应该忘记设计如何在精神卫生领域确定教育目标的知识和技能、程序和方法。精神卫生教育的材料有很多,无论是语文古诗文中丰富的情感和优秀的品质,数学学科中蕴涵的科学精神,还是音乐艺术学科中的人文因素,都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挖掘这些潜在的教材,通过类比、举例等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结论
        总之,小学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必须协调学校、班级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这些教师既是教学主管,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看护者,能成为学生家庭的协调者,增加了学生工作的难度。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要求教师积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互动交流,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针对小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协作,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区鸿玲.如何在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2020,17(27):272.
        [2]季秀芸.浅谈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20,(74):151-152.
        [3]吴友仁.班主任如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9):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