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   作者:刘东
[导读] 每个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教育的引导,《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其中必然蕴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能够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敬畏生命,体会生命的美好,进而珍爱生命。
        刘东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三唐乡鸦陈小学   253107
        摘要:每个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教育的引导,《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其中必然蕴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能够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敬畏生命,体会生命的美好,进而珍爱生命。因此,在课堂中实施生命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增强关爱生命的意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
引言
        自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以来,生命教育就得到了广泛的论证和认可,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肖川博士说:“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了重要的生命教育理念,如何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为阵地,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话题。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和实施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书中提出“孩子们所学习的是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只是如何找到一份工作、一种职业;他们必须懂得如何明智、快乐而且成功地生活,而不违背自己内在深层的需求;当然,更不会执著于金钱和权利。”他的观点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很快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也受到了生命教育这一教育观念的影响,但在具体理解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从生命的发展规律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如此生动和精彩。生命需要教育的培育,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是让学生真正做到“两个享受”——享受生命、享受学习,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很好地契合了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开展生命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美丽、感受到生命的神奇,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热情和斗志,是为孩子激活、唤醒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创造了条件,促使每个孩子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活、笑对人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学校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教育”的讲授具有一定的社会迫切性、必要性。“让生命教育成为自然的存在”不仅是一种哲学态度,更是一种生命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享受学习,使学生在欣赏、尊重、热爱生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责任心和能力。
三、《道德与法治》教材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一是《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任何教育想要有效开展,都必须有一个载体,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想要推行,就必须借助相应的媒介才能进行。能够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科目是十分有限的,而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殊性,使其承担起了生命教育这一重任,所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载体,承担着生命教育的重任。二是生命教育丰富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充满了人性的关怀,不再拘泥于书本,而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生存状况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课堂更加人性化。道德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的,并占据了很大比重,生命教育使得教材变得更为合理和完整。

三是教材的拟定与生命教育虽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但是它们还是有许多共同点,例如都是关注人的健康成长,都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都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材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究
        (一)挖掘文本“生命”元素
        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学科,实施生命教育是其不可规避的重要任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纳入了众多生命教育的元素,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并利用好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关怀、珍爱生命,为其幸福人生奠基。纵观整套教材,几乎每一册都编排了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交叉或分别体现了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性,如认识敬畏生命、爱护升华生命、探索生命意义与实现生命价值。
        (二)爱是生命教育的源泉
        生命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感受爱与被爱的体验。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抵达心灵的深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科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他们学习尊重、学习信任、学习宽容、学会理解,进而学会生活。从教材的各个主题入手,展开对生命的各个侧面的探索,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奋斗青春,讲究格调,参与社会生活,热爱祖国等等。在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感受价值观的作用和力量,感受到精神成长和心灵品级提升带来的生命愉悦感,学习欣赏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追求真正的人生幸福。学科教师需要耐心宽容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允许他们犯错误;注重生命个体体验和感受,要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回归生命,关怀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从而关注人的生命整体发展和价值升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它首先是人学!”
        (三)彰显课堂“生命”主题
        品德课的中心任务是教学生“学习做人”,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在综合、整体、深入的意义上实现“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获得过程。品德教师应把握在课堂上实施生命教育的契机,摒弃说教式知识灌输,通过开展灵活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打造生命化的课堂。1.基于情境的生命教育根据教材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德治课堂提倡多开展情境式教学,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带领学生充分感悟生命主题。2.基于体验的生命教育生命哲学家史怀泽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关怀生命意味着不仅要爱护自己的生命,还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小学生的共情能力较弱,认知水平有限,懂得珍爱他人生命,能探索生命意义与实现生命价值是生命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在亲历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小学群体的生命教育不是单方面的或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它是从多方面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有一定深度,能够更好地贴合小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程度,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认真把握教材生命教育内涵,力求凸显学科生命教育价值,竭力拓展生命教育渠道,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钱小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究[J].华夏教师,2020(15):44.
[2]张芳群.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之生命教育[J].华夏教师,2019(33):62.
[3]郭然,刘岚.生命教育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2):18-20.
[4]魏海军.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之生命教育[J].华夏教师,2019(09):51.
[5]马群.《道德与法治》中“生命的思考”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