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经纶
贵州省荔波县广文现代实验学校 558400
摘要:现阶段,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使得一些学生不喜欢也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基于此,本文提出开展生活化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旨在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合作学习
引言:生活化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科教学的实践价值,对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无缝对接意义重大,老师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另一方面需要掌握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对此,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分析对象,分析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一、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作用
生活化教学能够充分揭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要求,对提高这一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老师需要关注对这种教学模式实践策略的分析以及研究,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障碍,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质作用及优势,帮助学生主动把握和消化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而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老师在教学方案设计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关注生活实际案例的分析,以专业概念名词的讲解为切入点,采取形象生动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比如,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之前可以讲述与乔丹体育侵权相关的案例事件,让学生对教科书之中所提出的维权手段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通过生活环境的合理引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障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二、积极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
为了尽量避免教学模式的遗漏,充分体现教学方案的一致性和科学性,在落实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和教学体系,加强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障得,将学生的兴趣点融入课堂教学环节,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保障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会自主学习和自由突破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完善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学科老师需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简单生活化教学元素有效融人来真正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完美融合。比如,老师可以讲解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案例,着眼于专题教学的实际条件,在同一个主题下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发散,让学生结合个人已有的学科知识进行主动剖析以及研究,调动个人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心得体会,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是非判断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三、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教材上的案例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道徳与法治的素材。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或许知晓具体的素材内容,但不明白其中蕴含着什么意义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了其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深切地明了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哪些是确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以生活为镜,以身边事为镜,或引以为戒,或引以为荣。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践行平等”课题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授课之初,教师可以预先安排学生搜集并记录生活中遭遇或者了解到的不平等事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把握“反对特权”“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等知识点。如某位学生搜集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爸爸的朋友在聋哑儿童学校教学生学习手语,对每个孩子都视同仁;另一个是妈妈作为医院急诊室的医生,面对不同的病人,妈妈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从不抱怨。教师要根据学生搜集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分析素材中蕴含的思想品德和法治精神。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多留意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多多关注时事热点,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丰富知识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探究时事热点的能力。教师还要将书本知识和时事热点相联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不仅仅局限和束缚于课本死板的知识,还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媒介不断产生,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带来很多的便利,如QQ、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出现,能使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件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紧跟时代潮流,通过这些媒介及时了解和交流时事热点,进而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五、共享教育教学经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对老师的要求较高,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老师可以积极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共享各自的教育教学经验,着眼于前一阶段教育教学的现实条件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以及成长,实现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稳定提升。学校则需要给予老师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鼓励老师主动参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让老师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之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实现扬长避短和优势互补,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力以及水平。除此之外,教师个人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及要求,更好地实现有的放矢和学以致用,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指导作用,保障高效教学和针对性的教学。
结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入,能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沟通变为多向沟通,从而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也能使学生在不断注意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拥有分析时事热点的看法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晓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9(04):66.
[2]刘璐.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1):214.
[3]王连俊.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