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8月22期   作者: 吐送江·阿不都日依木
[导读] 本文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进行阐述
        吐送江·阿不都日依木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自然资源局843200

        摘要:本文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进行阐述,并从森林、水土保持以及城市三个角度来探讨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保护利用
        近些年,在加快工业化的背景下,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环境问题也越发突出。现阶段,深入开展建设生态环境是保护水资源的迫切任务。我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环境是主要切入点。所以,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保护好和利用好水资源。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
        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总人数居于世界前列,过多的社会活动为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不但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是为了让人类能长久延续下去。实行生态建设主要是指对原有生态系统中各个事物存在的联系进行研究[1],并寻找让其受到破坏的原因,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所以,对原有生态进行适当的复原,不只是实行生态建设的唯一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治理的过程中探寻并掌握自然生存规律,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对自然界予以利用。也就是说,实行生态建设其实就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与认识的一种方式。
2 植被生态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生态系统中的森林水循环是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是:森林能够将部分降水截留到地表,再被森林逐层吸收、分流、下渗,而被森林截留的部分降水则通过植被直接吸收,或被大气水循环利用。森林植被体量巨大且结构复杂,林下土壤下渗体量较大、结构复杂、林下土壤渗透性强,这也使得森林植被的水文特点突出且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很明显。
2.1 截留蓄水能力强
        覆盖面积广和生态条件多样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两个显著特点,所以其在降水时可以有效存储水分。加之森林中的植被生长周期普遍较长,因此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尤其是密集复杂的森林系统,其涵蓄能力比单层稀疏的人工林要强 3~5倍。因此,人们应大力保护天然林,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
2.2 平衡径流河川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截流蓄水能力较强,其能够在调节河川径流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其一,在暴雨季节,森林生态系统凭借优秀的蓄水能力,可以对地下水予以有效的补充,并确保地表土壤的牢固性,进而缩短洪水峰值出现的时间;其二,在干旱季节,森林系统能够利用在暴雨季节所存储的水分实现给养,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对河川径流进行一定补给,降低干旱期出现干枯的情况。
2.3 减少径流总量
        森林系统在地表水分以及水流散量方面的蒸发量决定着该区域河流的径流总量。一些湿度较大的地区,其径流量一般不会
由于森林系统而受到影响。与之相反的是,在一些较为干旱的地区,森林系统可使该区域径流总量比例系数下降 10%,并对植被与大气生态予以改善。
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利用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综合治理性质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所以,植被建设与水土保持之间既存在相互交叉的地方,又具有不同的重点。水土保持主要是将保水保土作为工作的中心点,再结合相关农业、工程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比起同地区单项的植被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水资源的作用更为显著。
3.1 减洪增枯
        水土流失治理,可以增加拦蓄流域内降水的能力,使得其地表与地下径流在分配时序及格局方面得到了改变,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河川径流的年内分 配,减少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削洪效应大小决定于雨情、地形、土壤、措施实效及流域大小等因素,但总体来看,在中小流域尺度内,其削洪效应是显著的,最高可达70%[1]。但是,在大河流域中,洪峰的形成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雨情是决定洪峰形成的关键因素,这样使得水土保持对洪峰的减弱作用在部分地区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但随着大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力度的不断增强,水土保持对大河流域洪峰的削弱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
3.2 控制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是通过设置多层防御措施来避免土壤受到水蚀,采取以坡改梯的方式来对林草植被以及农田等进行改进,进而有效改善土壤受到水蚀的情况,使得进入河川中的水、泥大幅度减少。通常,对一些较小的流域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后,其侵蚀模数能够从10000~20000 t/km2降到3000~5000 t/km2,若采取的治理方式得当,治理时间较长,甚至还可以将侵蚀模数降到1000 t/km2以下。其次,在进行治理的初期,河川与沟底工程在拦截河沙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治理的不断加深,植被与农田建设工程逐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另外,水土保持所具备的减蚀作用在其他河流中也能够发挥出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气候与地质条件存在差异,所以治理效果也会存在不同。例如,在对长江流域内的一些小流域进行治理后,侵蚀模数能够下降约 70%,中流域也能够实现40%~50%的降幅。但在长江干流方面,因实施水土保持的治理总面积不大,治理时间较短,加之这些区域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减蚀效果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3.3 有效减少江川河流的径流总量
        水土保持治理,能够让植被与水土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并增强降水的截留量,进而有效减低河流的径流总量,这样就可以在减少洪涝灾情发生的基础上,减轻因干旱而造成的损失。现阶段通过对黄河部分流域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后,黄河径流总量得到了有效降低,尤其是在洪涝灾害的高发期 7-8 月,径流减少量可达 3%,因此,最近几年黄河灾害出现的频率以及损失程度均明显低于从前,使得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 城市水资源的保护策略
4.1 要有效保护生态用水
        不断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与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前提条件,整体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有密切的联系。植被覆盖率的提高,能够有效增强其自身的蓄水能力,防止土地出现沙漠化。此外,植被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当城市气温过高时,市政部门就会进行洒水作业,以达到降尘与降温的目的。这样虽然可以美化环境,但消耗水量过大。可以采取园林绿化的办法来解决降尘与降温方面的问题。增加绿化带,可以调节区域内的小气候;利用树木的蒸腾作用,可以让空气更加湿润,减轻干燥给人带来的不适[2]。在夏季,树木具有吐水能力,枝叶还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到地面,增加空气湿度的同时也能够间接降低地面温度。其次,树木能够蓄存水源,在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以及无机盐时净化水源,可谓一举多得。
4.2 运用法律手段来惩治污染水源的行为
        在当前法制社会的环境下,严肃处理水资源污染行为,能够提升民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因此,对于污染水资源的企业,要对其给予严格的处罚,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停业整顿的措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对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力,会使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进而影响人们的饮水健康。因此,为了规范企业行为,国家就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进行治理。同时,为了确保城市的水源安全,相关部门还要对已经污染的水资源进行治理。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惩治污染环境的行为,但惩治力度较低。部分企业为了眼前利益,依然我行我素,偷排污水,所以完善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5 结语
        水资源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每个人都离不开水。但随着发展进程的加快,水资源方面出现的危机已经快要让人“喘不过气来”。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人们要以森林建设、水土保持以及城市水资源保护等为出发点,来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尚诗淇, 孙俊华.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 南方农机, 2017, 48(10): 171-171.
[2] 刘贵元.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 (35): 149-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