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兰
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龙坝乡兽防站 623503
摘要: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病猪口、鼻、蹄部及乳房皮肤等部位发生水疱和溃烂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口蹄疫;流行特点;防控措施
猪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该病病死率较低,主要严重影响猪生长速度,增加养殖成本。该病具有发病突然、传播方式多、速度快以及流行时间长等特点,对养猪预防和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 如果对于猪口蹄疫防控不当将导致大面积流行,对养猪业、饲料业以及肉制品加工业等都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加强猪口蹄疫预防,防止该病大面积流行是当前养殖户和疫病防治人员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下面通过对猪口蹄疫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 流行特点
口蹄疫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口蹄疫病毒的易感动物中,牛最易感,猪次之,再次为羊;牛是口蹄疫病毒流行的“报警器”,绵羊是口蹄疫病毒的“储存器”,猪则是该病毒毒力的“放大器”,尤其是发病初期的猪传染性最高,因为猪的排毒量最大。猪口蹄疫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眼结
膜、乳头、损伤的皮肤以及交配等途径传染传播。对于相对湿度大于 60%的温带地区,当风速适宜时,口蹄疫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 100 km,甚至更远。口蹄疫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夏秋季节较少见,其他动物口蹄疫以散发为主,猪口蹄疫则以暴发性发生和跳跃式传播为主。据统计,1g病猪蹄部的水疱皮可使10万
头猪感染发病。猪口蹄疫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主要与动物的免疫状态有关,一般每隔3~5年流行一次,以幼龄及未经疫苗免疫接种的动物较为易发。当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 多在24 h后出现临床症状,在1周后发生高病毒血症, 排毒持续期为4~5 d,因此,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猪康复后,口蹄疫病毒
仍能在体内存在一定的时间。
2 症状
猪口蹄疫在猪场的流行过程一般都是从育肥猪开始,之后逐渐蔓延至种猪群及仔猪群,即肉猪群先行发病,然后是种猪群,之后是哺乳仔猪。猪口蹄疫潜
伏期平均为1~4d,最长为7d。发病初期,感染个体常表现为跛行,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哺乳母猪会由于乳头疼痛而拒绝哺乳。所有感染个体体温均升高,可升至40~41℃。1~2 d后,病猪的唇内、舌黏膜等部位出现米粒大小或黄豆大小的水疱。猪口蹄疫的特征症状是口鼻部、蹄部和乳房皮肤出现水疱样疹,但需
经过检验核实,以便与猪水疱病和水疱性口炎等进行区分。水疱内的液体初期呈淡黄色而透明,后呈粉红色,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若不及时治疗,易发生细菌感染而导致局部病灶化脓、坏死,形成溃疡。部分病猪蹄匣脱落,常卧地不起,易发生褥疮及脓毒败血症而死亡。水疱经一昼夜后破裂,形成溃疡,此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病猪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蹄踵上方出现发红、微热等症状,敏感性升高,不久形成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并发生糜烂,
哺乳期母猪乳头皮肤出现烂斑,如无感染一般呈良性,经1周左右即可自愈。 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蹄冠、蹄踵发红、溃烂,严重者蹄壳脱落,如继发
细菌感染则导致蹄甲脱落。发生严重的继发感染后,不同猪场的母猪也可以出现程度不一的死亡现象。仔猪可能会由于并发性肠炎导致腹泻、脱水等,部分病
猪发生卡他性、纤维素性口炎及卡他性、出血性胃炎。仔猪常因急性心肌炎、急性胃肠炎而死亡,病程很短,致死率在 70%~80%。
发病死亡猪病剖检后可见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有烂斑或溃疡,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心肌松软、似开水烫过,心包膜有出血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老虎条纹,故称“虎斑心”。
由于口蹄疫的临诊特征与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病、猪水疱疹极为相似,因此必须采集水疱液或水疱皮进行病毒分离,以确定感染的病毒。取发病猪的水疱液、水疱皮或口腔黏膜,放入 50%的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浓度为 0.04 mol/L,pH 值为 7.2~7.6),密封包装后送检。死亡动物采取淋巴结、肾上腺、肾脏、心脏等组织送检。
3 防控策略
3.1 杜绝传染源、坚持自繁自养
坚持自繁自养为主,减少疫病传入。引进种猪时,必须从无口蹄疫发生地区的、经过详细了解的健康种猪场引进。引种后应进行隔离检疫,经免疫接种、药物驱虫及检测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后,方可转入生产区栏舍混群饲养。
5.2 消毒
消毒是日常预防工作的重点,选择口蹄疫病毒敏感的消毒剂对猪场环境进行消毒,其中有机酸类、复合醛类是有效的消毒药。在多发季节,每天应使用消毒剂进行 1 次消毒,其他时间段 1 周消毒 1~2次。生活区、过道、猪场大门、猪圈门口及猪蹄部,每 1~2 d 使用“醛威”1∶600 稀释后,喷雾消毒;通向生产区的路面及周边环境,使用“醛威”1∶300 稀释后喷洒,按每平方米地面喷洒 100 mL稀释液为宜,每2~3 d进行1次。最好在猪圈门口设置消毒池,便于消毒。
5.3 加强隔离防护
周围猪场有口蹄疫发生时,应对本场内的猪只逐头排查有无跛行现象及水疱出现,一旦发现,立即隔离,尽可能地将口蹄疫的流行控制在最小范围。
5.4 加强运输检疫
对于由外场调入的猪只应进行重点检疫,新购进猪只应隔离饲养 1 周后方可合群饲养。防疫站工作人员应在各个环节严加控制,对口蹄疫病猪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对生猪进行检疫过程中,发现疑似感染个体时,应迅速扣押整批生猪,同时通报所在交易场所管理人员封闭场地,保证场地内的所有牲畜不会外流。
5.5 加强屠宰场及市售肉品检疫
加强屠宰场及市售肉品检疫,被口蹄疫病毒污染的猪肉一经发现,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高温焚烧法是无害化处理最彻底的方法,可作为首选。选择较为偏僻的开阔地带,按要求挖出深沟,将尸体陈列其中,加助燃剂焚烧,处理过程中应及时添加燃料并翻动,确保燃烧充分,最后将余烬拌以生石灰掩埋。填埋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填埋地点应在养殖场内或偏僻处,避开水源、河道、交通要道等[1]。填埋深度不得少于1.5 m,坑底应铺有10cm左右生石灰,将尸体置于坑中,上覆 20cm 左右生石灰,填埋、压实,做好标记,防止有人误触或被动物刨出。污染的饲料、垫料等,也应在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一同深埋。
5.6 加强免疫预防
相关部门应加大接种猪口蹄疫疫苗的宣传力度,并指导养殖户选择正确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且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执行。根据猪口蹄疫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特征等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合成肽口蹄疫抗原是模拟口蹄疫病毒 VP1 结构蛋白中的有效抗原决定部位和 T细胞免疫激发部位,利用多肽合成仪人工合成的一种好的免疫抗原,在目前的临床观察中效果良好。 其不含病毒核酸,绝对安全,生产及运输也较为方便,比常规的灭活苗、浓缩苗更为有效。一般来说,种母猪每年应免疫 2~3 次,配种前必须免疫 1 次;对于初产母猪来说,配种期间应免疫 2 次,且 2 次免疫间隔 1 个月左右;对于仔猪来说,在其出生后的 55~65 d,要进行第 1 次免疫,在随后的 25~30 d 进行第 2 次免疫。使用口蹄疫灭活油苗免疫注射后,通常有 30%左右的猪会发生疫苗注射后的应激反应,症状较轻的表现为体温升高,采食量减少,严重的除了体温升高外,还会出现精神委顿、食欲废绝、呕吐等症状,极个别猪在注射疫苗后立即出现全身苍白或发红、抽搐、呼吸急促,甚至死亡。反应轻微的不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一般24 h 内可自然康复;对极个别出现过敏反应的猪,可用肾上腺素治疗。疫苗接种可分为常年计划免疫、疫区周围环状免疫和疫区单边带状免疫,常年免疫应保证每年至少接种2次疫苗,在周围地区暴发疫情时,应进行紧急接种。
参考文献
[1]赵刚, 白秋荣. 猪牛羊口蹄疫疫病的防治策略探讨[J]. 兽医导刊, 2020, (18):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