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芳
广东省普宁市军埠镇何厝围小学 515322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积累汉语能力,并学习如何自我发展汉语学习。在传统的汉语课堂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动地接受汉语知识,这种教育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发现,制约了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思维和提问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效率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引导策略
引 言
不能发现问题、不懂得提问、不敢提问等情况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缺陷。培养优秀人才就需要从小塑造其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向外界求助的方式来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塑造其良好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小学语文提问策略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内容过于简单。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啊……”,语气中的无奈显示出他们明显低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思考能力和行为水平,也因如此,导致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内容过于简单,不适合小学高年段学生,无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自主阅读。
(二)问题比较枯燥。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既好奇新鲜事物,又觉得自己无所不知,矛盾化的学习心理使得他们更加期待内容精彩丰富的问题。
(三)提问策略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提问忽略个体差异容易导致问题难度出现两极化或者难度始终平平,提问缺乏层次递进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程中对学生课堂提问的引导策略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小学生在年龄和思维水平的限制下有可能会问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关联的内容,此时,老师既不能用一种斥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也不能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正确的方法是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回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鼓励,然后再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思考和提问。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训练下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并提问从而促进整个教学活动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老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人文主义特点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来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精卫填海》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及时将一系列精美的图案展示给学生,从而将整个神话故事的背景以比较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和代入感,且学生的求知欲也在这一过程中被激发,其课堂动力也因此而增强。
(二)创造提问空间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接受教学内容,提问的空间变得非常狭小。对课堂效率的追求导致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给学生留出提问空间的意识,这一类老师在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将所有的知识点抛给学生而不太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果。
如果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提问空间。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现代诗的方面的教学内容,在《秋晚的江上》里作者写到“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里实际上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将芦苇比作一个头发变白的老人,而傍晚的日光将其染红。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将整个抽象的解释抛给学生就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不解。引导学生对诗中的事物和意象进行提问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真意。
(三)鼓励质疑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进行提问就要先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都会导致学生不善于思考和质疑教学内容。老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等活动发现问题并在课堂内外积极的与老师或者同学展开讨论。
例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来向学生展示如何提问。老师可以问学生“王戎为什么说路边的李树挂满了果实李子就必然是苦的”。学生在这种思维的启发和训练下也会逐渐通过质疑来促进自己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质疑并且还要提炼出自己的问题与大家进行讨论。
(四)激发学生课外寻求问题的兴趣
小学语文是一个开放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学科,我们不能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更不能以为语文课堂的问题解决了,语文就完全学好了。教育专家认为,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问题,不是某个学生能答对多少问题,而是在解答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最好能创造性地提出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外寻找问题的答案,寻找问题的真相。这是一种“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小学生语文学习最好的状态就是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回归到生活中接受检验或者在生活中探寻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
例如,在学习《观潮》时,第一课时主要识记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看视频,身临其境地感受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波澜壮阔,让学生明白,本文的重点是“观潮”,但是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既然本文的重点就是“观潮”,潮来时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作者只写“观潮”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来后”呢?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外探究答案,为第二课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二种方法就是课后延伸。当一篇课文完全讲解结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学习二年级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学生可能还会问,除了课文中列举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有其他的传播方式吗?《观潮》学完后,可能会提出这样的天下奇观在中国还有哪些?世界上的奇观你知道多少?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课后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找寻答案。这一过程又是语文学习的最好课外延伸。
三、结束语
课堂提问在小学学习汉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语文老师想发展小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就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问能力进行突破。从培训策略的角度看,和谐的沟通,充足的提问空间,鼓励学生提问,营造提问的氛围和环境以及在课外寻找问题。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提问是艺术,课堂中的问题起着主要作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汉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翠凤.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提问的引导策略[J].中华少年,2019(4):177.
[2]梁兴隆.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1):45.
[3]张涛,高玉玲.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J].中华少年,2018(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