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第6期   作者:王雪萍
[导读] 新技术、新媒体文化下的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成为设计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文化与设计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现代设计的未来潮流进行阐述

        摘要: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生活中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民族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21世纪,信息媒体技术逐渐发展,成为未来设计的一种主流,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时代发展的创新设计,人与物、环境的直接关系演变为一种体验、传输关系。新技术、新媒体文化下的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成为设计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文化与设计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现代设计的未来潮流进行阐述。
        关键词:时间流 现代设计 文化


        一、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21世纪以后西方设计学科为主的艺术设计大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手工业时代,设计以产品物体的功能为导向。工业时代,设计以大机器化生产为前沿。网络技术时代,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也在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设计根据发展变化也在作出相应的改变。信息技术、数字媒体的到来与普及,正在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设计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现代设计中背后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我们应该看到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可以进一步增加设计的底蕴与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
        我们如何在表达出传统元素和中国特色的同时,又糅合进现代的时尚元素,我们应该如何结合两者是现代设计师思考的问题。著名设计师卢指荣的设计作品中,你几乎看不到“中式符号”,而每一处却又表达着中式风骨。在华侨城•原岸,他的设计与东方文化的内核结合,与现代生活相依相融,他的设计带给人一种宁静含蓄的美感,去除传统的雕龙画凤,深入体会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在设计作品雾之桥中,上面悬浮着的冷凝水滴,在技术的条件下,所有的物体逐渐融于水气之中,营造出虚实结合、悄然隐秘的意境空间,雾之桥总是轻盈的、庄重的,自然的融入属于它周边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把所有有形的物体连接起来,这种有形与无形之间使人产生美的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深刻且深远,像中国传统的写意画一样,所传达出来产品的内涵是出人意料。在新技术与新媒体的趋势下,中国文化元素能够更好的融合进去。设计中细微的部分都是岁月带来的痕迹,更加注重设计时间流、空间场、生理感受与心理的综合发展。技术与传统文化最佳的融合还体现出适度原则,在设计中去延续自然的真、善、美,体现生活的本质。



        三、新技术、新媒体下的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新技术、新媒体逐渐发展,成为当下设计不可避免的潮流趋势,技术的参与使得设计更加现代化、科技化。7月3日,广州恒大足球场“莲冠”设计方案获得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全票通过,此方案设计灵感源自“并蒂莲”具有坚韧、团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品格,以及“莲花盛开,连夺桂冠”的美好愿景。中国传统文化设计更加注重产品的寓意性与象征性,比如“仙鹤”象征“长寿”,“喜鹊”象征“吉祥”。此外,谐音的寓意性也广泛出运用在设计中,比如景观“菊树”与“吉”谐音,象征吉祥,“桂”与“贵”谐音,象征富贵。设计更在于产品体现出来的情感精神,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新媒体的出现已经广泛运用在产品设计、景观设计中。比如互动装置的运用,但在室内家居生活的运用还并不常用,技术服务大众,现代设计融合时代的发展,融入生活中的元素,打造设计的真实性。
        四、中国传统文化下现代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中国具有新设计的机遇,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社会的逐步发展。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未来的设计市场会出现更多属于中国的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从中国绘画、美学、哲学等领域中找到可以去设计相融合的部分。从中国传统符号、自然元素、园林美学等领域中与设计结合。总之,设计是多领域,多功能与审美结合,更好的为人服务。
        五、结论
        设计本着为人类生活方式进行设计创造,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现代设计要立足本土文化的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创新发展,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并且通过新媒体可以达到用户体验和精神满足。注重多学科交叉结合的设计模式,在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设计更加关注人的情感价值与精神内涵。
        参考资料:
        [1]谭檀.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长沙职业技术学院,2011,4.
        [2]李彤、孟甜.人性化设计在共享空间中的应用研究.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20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