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柏帆 黄春甜 段亚茹 王丽仙 胡啊娟
普洱学院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内涝现象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海绵城市理念因此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方法开展深入研究,并简单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实践,希望研究内容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启发。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绿地规划
前言:海绵城市理念的诞生源于城市雨洪管理需要,该理念可较好服务于城市规划。不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在我国各地城市中较为常见,城市内涝现象的频繁出现即可证明这一认知。为尽可能规避城市内涝等问题,正是本文围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方法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方法
1.1强化规划引领
为顺利开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规划引领的强化极为关键,并关注水资源规划、生态系统、排涝系统的协调,生态计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及时做好,科学发展策略的寻找、城市发展规划目标的落实也需要得到重视,以此结合当地河流湖泊资源的最大限度保护,科学建设环境保护、绿地系统、人文资源、水资源等基础性设施。防治内涝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得到重点体现,如将透水铺装与屋顶绿化结合,做好城市园林绿地及水系规划,即可更加落实海绵城市理念[1]。
1.2开展建设试点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需突出公众参与,因此各地可针对性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此结合实践经验形成一套贴合当地实际的海绵城市理论体系,保证城市能够更好应对内涝、缺水等风险。水的收集和利用属于海绵城市的优势所在,水资源利用潜力可同时增强,因此试点可选择高校、小区、医院、园林、停车场等处,政府提供的人力和资金支持极为关键。具体试点还需要结合洪涝和水资源实际,以此基于相关技术的科学利用实现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由此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海绵城市建设即可获得而更多拥趸,民众也能够更好参与到建设中。
1.3结合原有生态系统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还需要结合原有生态系统,只有优先考虑城市原有生态系统,方可保证泵站和管道建设的实用性,雨水再利用、环境保护、环境调节也可更好实现。以老旧城区雨水管道调整为例,雨水系统代替需要通过针对性改造取代传统雨水收集管道,以此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高效性和现代化。水文地质、自然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由此开展的城市规划也需要结合当地水资源保护情况、降水量确定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科学性方可更好得到保障[2]。
1.4关注海绵体的保护、修复、构建
海绵体的保护与修复需围绕天然的海绵体展开,城市现存的湖泊资源、自然山体资源、各类森林资源均属于典型的天然海绵体,必须加强保护。对于天然海绵体出现的破坏问题,必须开展针对性修复和保护,如规划禁建区及限建区即可强化天然海绵体的循环,其对水资源的吞吐能力和自身的调节能力可有效提升。此外,自然环境的修复、生态走廊的构建也能够较好服务于天然海绵体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砌岸、植物培植、淤泥疏浚、重要规划斑块的紧密联系均属于其中关键,城市环境与生态海绵体的有机循环可顺利实现,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也可同时强化;海绵体的构建指的是人工仿生海绵体,这类海绵体具备透水、回收、蓄水等功能,在雨水的搜集、蓄积、净化方面的表现较为优秀。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可结合绿色建筑设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此最大程度搜集雨水,透水屋顶、集水罐、再生水设施的建设属于其中关键,辅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预测和分析城市洪涝险情及雨水水量,即可更好为城市规划提供支持,海绵城市理念也能够更好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体现。
2.实例分析
2.1区域概况
以云南省普洱市中心城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为例,普洱市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具备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特点,年降雨量为1100—2780mm,雨量充沛,但由于年际分配不均,洪涝灾害很容易出现。规划区域存在较好的现状总体水质,但受到面源污染影响,农村宅基地、居住区等地面污染物会随降雨时初期雨水径流带入河流水体,区域的部分水段存在富营养化、溶解氧偏低现象。区域的城市规划面临着建设区域与天然海绵分割、水生态系统脆弱、需水量较大等挑战,如何更好利用水资源、预防内涝问题、改善水生态,属于城市规划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
2.2规划路径
具体规划需结合普洱市的相关规范,如《普洱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以此结合区域特点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即生态绿地、生动社区、生机河流、湿地公园,规划控制指标包括90%的水生态岸线改造率、80%的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规划需充分利用生态滞留塘、生态湿地、生态驳岸,实现雨洪管理系统优化,生态环境受到的城市开发影响、内涝风险可降到最低。具体的规划涉及绿地、屋面、硬质地面以及调蓄设施,包括普通绿地、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透水铺装、湿地漫滩等,湿地公园的建设围绕植物净化、分池澄清、透水混凝土入手。为保证规划更好贯彻海绵城市理念,规划过程还明确了三方面原则。第一,打造海绵城市景观,解决河流污染问题。第二,基于步道系统实现与河流连通性的强化。第三,提供生态海绵场所满足居民需求,同时实现洪涝的容纳及稀释。结合规划后的建设实践可以确定,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可实现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显著提升,规划前的61.2%控制率可上升至80.4%,同时实现27.1%的河道进入洪水峰值削减量,区域的积水、内涝风险可通过规划的实施有效降低。
结论:综上所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需关注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强化规划引领、开展建设试点、结合原有生态系统、普洱市规划实例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海绵城市规划路径。为更好建设海绵城市,人与环境间冲突的针对性处理也需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高青青.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21):89-90.
[2]胡文超.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问题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3):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