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萃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摘要 自实施基地项目建设以来,在中职院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院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通知》、《高技能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紧紧围绕“培养大批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不断完善培训体系,有效深化校企合作,按计划、按步骤全面落实各项建设任务。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校企合作
一、基地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1.靶向培训需求,建立新型模式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各重点建设专业以国家职业鉴定标准为依据,围绕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实际培养特点和需求类别,结合学院自身专业特色,“产教一体”的特色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使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更快速、更高效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工要求。
2.创新课程体系,彰显培训特色
围绕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的建设要求,中职院校改革创新,广泛联系合作企业,以立德树人和培育工匠精神为根本,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依托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特色,根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际特点,校企合作开发完成了2个专业的“三融合”特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三融合”的特色培训课程体系,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三融合,开展“以学员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培训效果,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对接,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良好效果。
3.优化师资队伍,保障培训质量
在师资队伍上,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各专业以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引领,通过制度引领、课程建设、技能大赛、企业实践、技术服务、技术革新、经验交流等多种路径,开阔培训教师眼界,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内培外引”、“外出学习”、“技术研究”等多种路径,提升师资队伍能力水平。
4.购置先进设备,提高硬件实力
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共完善和新建实训区、实训室使基地的培训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承担企业实践锻炼、学员培训、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等职能方面,以及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拉长结合链、扩展合作面,形成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方面,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5.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服务能力
中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不断调整培训模式,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企业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使高技能人才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职院校通过推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以产养教、产教互促”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开发培训教材及培训实施方面,积极推行一体化模式,体现了教材与工作内容及岗位设备实际相匹配,培训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应,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很好的满足了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6.建立评价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实施考核
建立了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统一、与地方实际相衔接、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对培训者进行职业化全方面、全过程的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建立评价数据库,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培训过程和效果做出跟踪性的综合评价及记录。使中职院校能按计划全部完成建设任务,从根本上提升了中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培训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区域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通道。
二、基地建设项目的产出情况
(一)建立新型培训体系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各专业在明确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创新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1.完善培训课程、提升培训条件
项目建设专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及时更新人才培养、培训目标,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校企双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对使用教材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开发培训教材,并完善相关配套资源。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中职院校依托自身新型教学仪器设备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着眼于新技术、新方法,中职院校构建并完善了“能力创新智能实训平台”、“新能源汽车维修实训室”等8个实训室,增加培训工位160个,为教育教学改革、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大赛承办和助推技术攻关等工作搭建新平台。
3.创新培训模式
以对接企业生产实际为原则,中职院校一方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创新构建“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真实校企合作项目,梳理企业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实现培训项目内容与实际生产任务相一致、技术技能训练要求与员工岗位技术标准相一致,在实战中培养高技能人才,使学员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了高技能培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企业和学员的普遍认可。
(二)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根据十九大报告要求,中职院校一直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不断探索,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做到动态更新合作内容,为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有力条件。
通过企业技术人员与中职院校专业教师共建、互聘等模式,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课程改革及培训资源建设,共同开展设备采购论证和教学活动实施等内容,使培训全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实现较好的对接。
中职院校与天大建筑学院共同设计、研发“空调效能”采集系统,协助其解决控制系统关键问题;与安卡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小型五轴数控加工中心,该设备已被指定为国家一类大赛“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智能飞行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单元指定设备,以及国家二类机械行业数控大赛指定机床;解决航天五院火箭中心燃料仓焊接关键问题,不仅协助企业完成了长三、长五紧急发射任务,更解决了设备依赖进口这一技术攻关难题;协助奔驰、宝马配套企业完成“座椅包覆机转机设计与制造加工”任务,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通过与企业共同实施技术攻关项目,两年间中职院校累计为企业助力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节约资金近百万元,体现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能力与水平。
(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1.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中职院校与天津市天卓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企业五轴电气安装、精度调整、试切等工作,教师作为技术支持,完成2019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金砖国家青年创客大赛”指定设备5DGBV五轴的功能开发、调试、及现场比赛技术总负责任务,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方面贡献中职院校力量。
2.投身“精准扶贫”计划
结合国家中西部扶贫计划的精神,中职院校承担了2期云南滇西地区汽车维修专业近50名学生的技能培训,5期甘南藏族学员电工近400人的高技能培训,真正实现对口帮扶、扶贫协作,使众多学员依托技能,实现顺利就业。学院扶贫工作的先进事迹被天津电视台、甘南州电视台等多个媒体进行报道。中职院校和甘南州中等职业中职院校正式签订两校友好合作协议,完成分校挂牌,真正搭建起津甘职校共建共享的优质平台。
三、总结
中职院校将继续开发潜在资源,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效应,将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培育职业素养、完善职业规划,延长校园育人效果的时间与空间效应。做强优势专业,带动辐射专业的全面提升,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现有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开发智能制造专业潜力,建设汽车服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方向。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能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培养模式,寻求服务企业人才培养的新办法,继续大规模承揽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区域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