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教学管理实效性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8期   作者:金小光
[导读] 中职院校是为了培养出真正的技能型人才而存在的,提高育人质量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尤为重要。中职院校人才不仅仅需要了解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对专业技能有更深的理解。
        金小光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市 300162

        摘要:中职院校是为了培养出真正的技能型人才而存在的,提高育人质量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尤为重要。中职院校人才不仅仅需要了解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对专业技能有更深的理解。但是很多院校都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中职院校中的管理工作没有完善,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没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所以要想提高育人质量,加强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职院校;教学管理;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
引言
        就业自古以来便是民生之本,随着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发展,当下国家劳动力市场日趋完善,各行业相关人员的就业能力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中职教育机构作为国内技术人员培养的主要载体,在促进社会发展扮演重要的角色。相关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呈现出下滑趋势,国内就业形势受其牵连,也不容乐观。这一宏观形势下,国内各大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增加了招生规模,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毕业人员的就业压力陡增。中职院校方面需要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从而达到降低就业压力的目的。
1 中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教学管理是学校发展质量的核心,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表现。目前,生源是制约我国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源即为保障发展,往往学校会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招生,而对于教学质量会有偏见,好进好出便成为中职教育的刻板印象,这种思维也会影响对教学的管理。市场对于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视为具有一定能力的普通劳动者,并不会与专业技能型人才“画等号”,对于学生的使用,企业仅从人力成本去考虑,而非人力资源来计划,使得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也存在错误认知,教学中也就不关心优劣。当然,学校各部门还需要相互协调,处理一些事务,容易脱离基层一线,不能准确了解实际情况,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平衡、不和谐现象影响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一方面存在青黄不接现象,另一方面,缺乏成长激励机制,使多数教师安于现状,或疲于应付行政事务,降低了对教学的钻研精神和兴趣。
        1.2 专业学习与就业不协调
        中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出专业人才为主,招生也需要院校特色来针对性地招收学生。但是如今为了顺应发展潮流,部分院校盲目地设立专业科目进行扩招,然而其教学设施并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校的教学效果,更让人对院校的信誉度产生了质疑。另外在招生上有了扩招,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是一个问题,专业性教师不足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对于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学校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不能根据学生的问题灵活回答。在一些新兴专业上,发展前途尚不明朗,有些中职院校盲目地开设专业课,在教学经验上也会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专业与就业不协调的状况。
        1.3 对学生的关注不足
        这一不足之处一方面体现在学校管理方面并未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中职院校学生普遍被认为是后进生,资质低、成绩差成为中职院校学生的标签,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深度怀疑,甚至会失去信心。同时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处于青春期,情绪以及对外界的感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如果中职院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并未根据上述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很容易对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产生影响,无法促进其快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学生步入社会后普遍抗挫能力差。

而且中职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心理健康和思想引导方面并未作出系统化的管理,导致学生叛逆行为突出,很容易导致其产生负面心理问题。此外,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注不足,教育工作者一般仅从校规法纪出发规范学生各种行为,但是并未对青春期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导致部分学生过度迷恋于网络或者其他事物。
2 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策略
        2.1 深化校企合作
        一是开展师生双向流动学习。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人双向流动学习,通过企业为教师提供练习场地,促进教师技能不淘汰,返校能更符合市场要求教导学生。为工人提供课堂环境,让只会操作不会讲解的工人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快速教学。学生进入工厂能直接将所学知识应用,使得知识不脱节、不无用。二是创新学徒制管理,教师与企业师傅开启双导师育人,强化订单班学生能力培养,企业精准用人。三是校企共建专业发展,互学互教,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研发。企业工人参与课题研究、参与教材开发,并同步职称晋级发展。促进知识成果转化。
        2.2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第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论式教学,转向实践教学。课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总会有些局限,只靠教师根据课本讲解,学生难免感到枯燥,学不进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度不够,而且知识面也得不到拓展。相比而言,动手操作会使得学生更有兴趣而且企业中也往往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在这一点上,教学管理中更要多注重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为主。也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引导学生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推行校企合作制度。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多是学校建立校外的基地供学生实践,虽说有效果,但总不如学生亲自进到企业去学习。所以中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要加强校企合作意识,加强学校特色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在校内建立众创空间。这会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更会让学生们受到企业的指导,更容易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第三,注重学历与职业资格“双证书”。中职院校在进行管理建立制度的时候更要了解到企业对于学生的要求,企业需要的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知识与素养。以此来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能达到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求。还应该实行学生先进行培训,再上岗就业的制度,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达到职业标准,也能够提高就业率。
        2.3 优化教学监控工作
        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监控机制的落实,监控机制并非是管理方对教师缺乏信任度的表现,而是力求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满足预期目标的保障性措施。中职院校的管理中,可建立教师和学生相互监督的机制,传统理念下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监管,学生监督教师属于理念方面的创新。教师需要受到学生的监管,原因在于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受众群体,其学习感受、心里体会等如果能及时告知反馈到教师处,可直接反映出教学问题,有助于教师提高其个人教学能力。从学校的监控角度出发,必须做好教学大纲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制定符合人才教育的方案,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学校可指派专门人员定期进行听课监督,一来检查教师教学行为,二来可以促进中职院校完成教学交流和学习活动。此外,还可设置学生监督信息港,从在读学生中选出监督员,及时将大家的学习心得等反馈内容传送至对应教师,利于整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和优化。在这样一种有秩序的监控环境下,中职院校的教学行为、教学质量将会得到较高的保障。
结束语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多注重对于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多进行实践操作,与职业标准挂钩。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要求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对专业技能多加关注。教学管理中,要全面地贯彻实践的重要性,据此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殷秀玲.强化细节管理,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质量[J].现代农村科技,2019(2):86-87.
[2] 朱海燕.关于职业院校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6(12):47.
[3] 王艳.信息化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