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结构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 胡 英
[导读] 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学习,
        胡 英
        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兴街小学 辽宁沈阳  110000
        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根据这一观点,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自主学习符合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的需要。如何学习,学习是学生自己去做而不是别人为他们做的事情。“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因此,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有典型意义的活动中去获取知识,去发展能力,去感受体验。
一、让学生有参与的愿望
        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学生要投入就要有投入的愿望和迫切的心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喜爱的活动,用富有激情幽默的教态、语言演绎教材内涵的情感,点燃学生好奇求知的“火花”,让学生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之中。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动机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物品的面,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并且这些面都很光滑。这时,我就问学生:“长方体的六个面与正方体的六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说:“正方体的六个面形状和大小一样,长方体相对的面形状和大小一样。”我又问:“你怎样能证明给大家看呢?”学生一听,积极动脑、动手,兴趣一下高涨起来。有的学生说:“可以把物体平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边画一画,画出一个面,再把物体上其他的面与画下来的面比一比,就知道形状和大小是不是一样了。”有的学生说:“用印泥把物体上的一个面先印下来,再比较。”还有的学生说:“把一张纸蒙在物体的一个面上,沿边缘压一压,在纸上留下了痕迹,就得到了一个面的形状,然后再比较……”这样,学生绕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己去观察生活,去操作,去思考。在实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实现了数学再创造。
(二)、注重问题设计,提高参与兴趣
1、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学生有选择地做题,从中获得技能,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思想。例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学生知道了乘法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8+8+8+8+8写成乘法算式是(   )。(学生利用乘法意义容易写出算式)
(2)8+8+8-7写成乘法算式是(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灵活运用知识)
(3)0+1+2+3+4+5+6+7+8写成乘法算式是(   )。(要求学生找到规律解答)2、问题设计生活化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会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笔算加法”时,我问同学们星期天都做些什么?大家说完,我说:“老师去逛了商场,看到了自己喜欢的运动用品,有溜冰鞋243元、篮球132元、跑步机809元、组合运动机3769元。

同学猜猜,老师想买哪两样用品,要用多少钱?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吗?”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积极猜、算,参与意识特别浓厚。
3、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题目,让学生参与创造力的开发,体验创新的快乐。例如,学生在认识20以内的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复习题:试试你能写出多少个?7+()=() ()+()>( )+8 ()-7<20,学生练习时兴趣盎然,答案多种多样,既复习了2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又巩固了20以内数的运算
二、组织形式自由化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面向主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让学生手、口、脑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活动;让学生个体学习活动与小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多向信息交流、反馈,科学完整地构建知识结构。通过学生的操作、讨论、评价、探索、归纳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从自己的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协调学习行为,主动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学会学习、提高能力,还挖掘和领悟其中的教学思想和创新欲望。
(一)、放手操作,引导感知
        加强操作是提高学生素质、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使知识内化。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我先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6份7份,并记录每次分得的根数和剩下的根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操作过程中发现,在平均分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不能正好分完。当不能分完时,余数总是比除数小的,进而理解和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
(二)、课堂讨论,引导探究
        课堂讨论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经,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针对两个大小相同而边长不同的两个角设计这样一个练习题:比一比,这两个角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比一比?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统一认识。再通过课件演示验证,得到角的大小是一样的,抽象出: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无关。这时,我不满足结论,趁机质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没带三角板,你能想出办法比一比吗?”引导学生进入智力角逐,说出:用目测;用书本上的角去比;用纸币折成角去测定。这样,课堂上既体现了教学实践观点又引导了学生探索知识的途径。
三、要对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调控
        让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并不是放任不管,相反地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对学生的自主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具体体现在
1、让全体学生明确探求学习的方向。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虚拟的问题
情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研讨,对问题的看法做出假设,让学生在头脑中明析探求的方向,研究的思路。
2、想办法采用一些表现形式将学生探求学习的情况及时显示出来,反馈
给其他学生,反馈给老师,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探求活动的调控。如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问题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然后让学生验证。从哪里入手呢?学生提出从一个直角三角形首先去验证。于是学生通过量、折拼、撕拼等方法验证了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至此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认为这样并不能说明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经过争论,一致认为还需进一步验证,最后大家又验证了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情况,才认为可以确认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3、要让学生对探求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来,互相评议,互相启发,才能领悟知识的真谛。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