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浙江省义乌市黎明湖小学,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小学时期正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校园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二个家庭,是每天所在时间最长的生活场所。但是近几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校园里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正在逼近学生,威胁着学生们的生长环境,而长期的校园欺凌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对此教师和学校如何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问题是所要重点研讨的方向和课题。
关键词:小学时期、校园欺凌、教师介入
一、解析校园欺凌原因
(一)学校方面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过于欠缺,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重视课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了精神文明方向的教育,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对于我们学习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精神文明的丧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问题。学习压力过大、考试项目繁多等等都让一些“后进生”产生了极大的厌烦心理,从而产生扭曲心理,以求采取别样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追捧,欺凌事件由此发生。
(二)法制方面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射,大部分的学校片面的追求所谓的升学率,不断的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任务,忽视了对大家的法制教育,并未及时进行法律普及和正确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学生们没有树立相关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加之市场上血腥暴力影片的滥行更加重了一些学生的凌虐心理。
(三)教师方面
校园暴力多发生在老师看不见的阴暗角落,大多数情况下老师自认为是同学间的正常摩擦,进行言语调节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了,而对于一些敢于诉说暴行的同学也没有及时的予以帮助,但施暴者却会由此变本加厉的欺凌受虐者。
二、及时沟通家长,注重家庭环境。
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多家长受社会风气影响变得急功近利贪慕虚荣,这些不良的情绪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他们的成长的路上埋下自私反叛的种子。原生家庭日常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家长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甚至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等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在我新接任的班级上有一个学生沉默寡语十分孤僻,我观察到平时没有小伙伴和他在一起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希望他能够多交朋友,积极的融入到大的集体活动中,但却收效甚微,他依旧总是默默一个人,有一天我想在去检查一下课堂中的学生们有没有认真听课,当时上课刚几分钟,我站在门后看着大家没一会这位同学才慢慢的走向教室,我很远看到他一瘸一拐的走,我赶忙跑过去扶住他问他怎么了,可是他依旧一副什么都不想说的模样,最后把他送到医务室联系了家长,通过沟通和了解我知道了学生家里是单亲,不久前刚刚离异理由是他爸爸总是无故的打骂孩子,最后孩子的妈妈忍受不了如此乌烟瘴气的家庭环境选择了离异,孩子由于一直在被打的环境下长大,并不认为别人对他的打骂是一种侮辱,也变成了习惯的挨揍而不会找到解决办法,最后我和学生的妈妈一起把孩子本人和施暴者找来,我告诉施暴者这样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继续这样做将会受到学校严厉的处罚,但同时也希望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孩子的妈妈也告诉了孩子这件事情不同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在受到欺负时一定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最后他们成功和解了,我也看出来男孩好像也解开了自己的心结,希望最后他能变得开朗乐观起来。
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我们在教育工作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借由家长之手迎刃而解,这种家庭与学校融合教育的新模式,既不会使得孩子们私下解决,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化解同学们之间所谓的“矛盾”。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一定要悉心养育每一朵花,严防害群之马。
三、重塑学生自信心,重视心理教育。
大多数的目光都会聚集在优秀的人身上,比如成功的企业家、优秀的技术工人等等而在校园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自然更受老师青睐,但优秀的人毕竟属于少数,总会有数列排序的存在,老师的目光更多的聚集在了“尖子生”身上。为此我做了以下的活动来重塑学生信心,希望学生可以在其中可以找到自身价值,认同自我承认自我。
每个班上都会有形态各异的人,有高矮胖瘦美丑之分,正因为这些区分孩子们才会有了“鄙视链”的存在。基于这些我举办了班级活动,让大家分工合作表演一出需要全员出场的话剧,在话剧中既胖胖的拉车大叔,又有瘦条的首饰铺小工;既有高个子的船夫又有矮胖的饭馆当家等等,在话剧中大家再没有歧视和不满,每个人都“物尽其用”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来饰演好话剧角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绝大多数的原因是体型等外在因素带来的,让学生们建立自信心,是防治暴力事件的关键所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并没有一个明晰正确的价值观念,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思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理念,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结语:总而言之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社会各方都做出了长足的努力,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增强自身责任感,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提高欺凌干预能力,积极协调沟通合作,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欺凌事件。
参考文献:
[1]王树.校园欺凌的隐蔽性及对策探究[J].教书育人,2020(26):31-32.
[2]张燕妮.防治校园欺凌事件,构建安全和谐校园[J].知识文库,2020(16):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