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科前置性研究活动中问题的设计 ——以沪教版小学英语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沈柳
[导读] 学科前置性研究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现已经成为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
        沈柳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广东省深圳市        518110  

        摘要:学科前置性研究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现已经成为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该教学方法中,问题是学科前置性研究的起点,也是实施学科前置性研究的关键。所以问题设计的好坏对学科前置性研究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本文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提出小学英语在学科前置性研究中问题设计时应该注意的因素,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科前置性研究;问题设计;小学英语
 
        学科前置性研究是指以学科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提前介入研究问题,通过分组自主开展研究,并在研究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科前置性研究不同于学科教学,它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而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的过程。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学科前置性研究往往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的情景阶段;二是研究实施阶段;三是分享和交流阶段。第一阶段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问题的形成;第二步,组建研究小组;第三步,设计研究方案。其中,问题、老师、家长是实施学科前置性研究的重要因素,而问题是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学科范围内提出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激发学生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在这一基础上确定研究主题或范围。所以,问题的设计好坏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目的达成。因此,在选择和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因素。
一、问题设计应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学科前置性研究活动中,学生的研究活动基本都是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而解开的。学科前置性研究的问题应该是以新课标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该进行探究的内容,以及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问题的设计应该按照教学层次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环环相扣,逐渐深入,并以课程内容为依托,在囊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1]。在学科前置性研究研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研究问题。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探究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例如,在沪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 7 seeing a film中,这一单元的话题是谈论自己想看的电影,对其能对自己喜欢的电影进行简单介绍,因此问题的设计则应为谈论电影话题,并且能够用本单元的重点句型来介绍自己喜欢的电影。所以问题应该要体现本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否则就偏离了教学目标,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问题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难度适当
英语新课标中提到课程目标设计成各个级别,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这就说明,在学科前置性研究活动中,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结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2]。在学科前置性活动中,问题的设计应抓住学生的心理以及兴趣爱好,难度适中。设计问题太难,则明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挥其积极性受挫,没有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问题设计太简单,学生能很容易找到答案,对问题完全提不起兴趣,对之后课堂上所学无太大期待。

例如,在沪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Module 4 Unit 10 Great storybooks,针对话题Great storybooks,如果教师展示出不同故事书,提出“Are they storybooks? Are they fun?”等非常简单并且无意义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并不能很好地被激发。教师可以设计出或选出适合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Can you introduce some great storybooks? Who wrote these books?Where were they from? Why do you like it? 等问题,这些疑问会让学生觉得有点难度却又好奇想知道。只有经历了一些挑战而获得的东西才能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让他有所收获。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三、问题设计应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倡导任务型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3]。在学科前置性研究中,研究的主题是根据学情和学科要求而确定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而是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该具有探究性,引起学生思考,主动探究问题。因为学科前置性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要求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所以问题设计应具有实践性,让学生进行调查,实践,让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同时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问题解决方法的非唯一性以及问题答案的相对标准性
         在问题教学法中,一个好的问题是模糊的,很难定义的,随着所给信息的更新而不断变化的,而且解决方式并非唯一的[4]。因此,在学科前置性研究活动中,一个好的问题也应该是模糊的,学生可以从多视角以及多维度进行进行探讨,因此解决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在学科前置性研究中应该是促进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在牵着学生走向固定的一个方向,而是通过提出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问题,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如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比较法、实验法等,以及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进行探讨。例如,沪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Module 2 Unit 4 Art,这一单元的问题为What’s your favorite painting?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比较法等方法来介绍自己喜欢的画,也可以通过访谈法来进一步了解自己喜欢的画。尽管问题的解决具有非唯一性,但是问题的答案具有相对标准性,例如在What’s your favorite painting?这一问题上,学生可以介绍自己喜欢的画,这些画可以是油画、水彩画、素描、水墨画等等,也可以是人物画或是风景画,因此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相对标准性的,而不是模糊的,唯一的。
学科前置性研究的本质是以问题来驱动学习。学习始于问题,问题是学习的前提,学科前置性研究必然会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好的问题能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学科前置性研究活动中,设计出好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斌,郑亚安.浅谈PBL教学模式下问题的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2):63+136.
[2]郭达丽.浅谈初中英语前置性学习[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27(01):75-77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Peterson.T.O. So you’re thinking of try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thre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implement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04(5):630-6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