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罗秀菊
[导读] 数学是一门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知识更具有抽象性
        罗秀菊
        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第三完全小学  558000
        摘要:数学是一门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知识更具有抽象性,因此,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持续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引言
        当代小学数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基础素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一)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
        传统教学观念最大的弊端在于过分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简而言之,就是在传统授课模式影响下,教师变成了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主要作用应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变成了主体,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求知欲越来越弱,教学模式慢慢转变为“灌输式”教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对于所学的知识,学生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为进一步实现当代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转变课堂主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差异,转变课堂主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同时,这也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关键所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合理地彰显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弱化自身的主导地位,逐步落实学生的探索者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这一过程,教师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而学,或是为了教师而学,这样的错误想法会造成其思想上的偏激。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也应个性化,教师应注重学习目标的可行性,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也可结合适当的鼓励措施,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良性竞争的意识。

最后,教师应注重教育过程中的“软硬兼施”。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适当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弱化了自身的教育地位,致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育关系无法有效协调,这会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提升极为不利。所以教师应采取“软硬兼施”的管理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
        随着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教育教学的重视,当下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已然成为必要。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学会数学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节内容时,时间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但小学生可能对于时间尚无概念,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来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的概念,并学会认识时间。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纸笔,在本子上制作一个时钟,并让学生说出自己一天中什么时间大概在做一些什么,或者让学生自己想想,如果是你来安排时间,那么在这一天你会如何安排呢?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既能够加强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并不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来说,他们认为在课堂中将教材的知识点讲授完毕,再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巩固一下所学知识,就基本完成了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教师的这种教育观念是错误的。小学生具备极强的想象能力与动手能力,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与概念,逐步形成系统性更强的逻辑思维方式。抽象是小学数学的显著特点,教师利用实际动手操作的指导方法,能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实体化,能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教授《认识图形》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请同学们回家后利用纸片制作2个你喜欢的图形,明天我们上课时一起来看一看,看看谁做得最好看。这样一道家庭作业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又能够摆脱传统作业的枯燥乏味,学生们也会兴趣高涨。
结束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突出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理念和素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治平.以自主学习为切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55-56.
[2]李娜.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及主体意识的培养探究[J].中国教师,2019(S1):138.
[3]张文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N].发展导报,2019-05-14(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