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问题解决过程,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以《邮票的张数》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石莉敏
[导读] 数学阅读就是指环绕数学问题或数学材料,用数学的方式来理解、

        石莉敏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六小学  511800
         
        【摘要】数学阅读就是指环绕数学问题或数学材料,用数学的方式来理解、获得知识和感触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头脑来理解数学的用语。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数学阅读材料,创设阅读的机会,为他们的阅读和思维搭设一座大桥。
        【关键词】建立情境;手脑合一;强化阅读;升华阅读;分享阅读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在理解数学用语的能力和解题方法或以旧知推导出新知的能力较弱。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提高数学的阅读能力?现以《邮票的张数》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新旧知识衔接,引发阅读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帮学生梳理回顾前面所学与课本有相关联的知识点,为阅读扫除障碍。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已学的知识都比较感兴趣,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捉住这特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邮票的张数》,我设计这样的旧知识导入新课。
        1.解方程  X+23=156           4X-X=9
        2.弟弟有邮票45张,姐姐和弟弟一共有180张邮票,姐姐有多少张邮票?(用方程解)
         二、建立阅读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授数学课的新知时,我们可创设一些阅读的情境,如:猜谜语、看视频、阅读小故事或看微课等,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1.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如:教学《邮票的张数》一课的新知,我播放妈妈、姐姐和弟弟一起讲收集邮票的阅读情境微课。
        (1)让学生观看微课,找出已知的数量,带着数学问题姐姐和弟弟的邮票谁多,他们各有多少张邮票?尝试用方程解决。但弟弟和姐姐的邮票张数都不知道,怎么办呢?边细读边看视频。
        (2)学生猜想,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故事阅读情境中,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通过阅读发觉问题所在。要解决问题,就先找一找等量关系。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成自觉去阅读。
        2.手脑合一阅读,提升数学阅读
        阅读时手和脑要互相协调,做到手脑合一,即动手实践操作、动笔画一画、边阅读边思考,关注读的进度,做到精读细致。虽然学生对解方程有了一些了解,但在数学阅读与方法的掌握和感悟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不断的体验慢慢积累经验,为了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写一写、画一画等读写活动,发现新知。
        学习要求:
        (1)自主阅读教材69页第一、二、三部分。
        (2)小组合作,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写一写,画一画。
        (3)展示阅读的情况。
        ①写等量关系:(  )的张数+(  )的张数=180。(   )的张数×3 =(  )的张数
        ②画图表示: 弟弟+姐姐=180张
        ③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弟弟有(   )张邮票,姐姐有(    )张邮票。
      方程:
         答:弟弟有(   )张邮票,姐姐有(    )张邮票。
        本环节教学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主题图和教本供给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计算自然而言地细致阅读并自主探索。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操作,养成把阅读中发现和结论立刻作好记录。初步探索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三、养成自我反思,强化阅读习惯
        在学生阅读完后,组织学生把各自的阅读心得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养成阅读后有小结、自我反思的习惯,多问问自己哪些知识是通过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的,哪些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弄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要求每人都发表自己读的心得感言。
        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教师人要巡视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了解他们的思维和检查阅读情况,而且要求他们积极参加到活动去,学会怎样去交流,学会怎样尊重他人,学会怎样静听他人的讲话。


        如:学生在进行小组交流中,培养学生说心得,有的学生这样说:“我阅读课本知道弟弟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写出(姐姐)的张数+(弟弟 )的张数=180,(弟弟)的张数×3 =( 姐姐  )的张数”这样等量关系。还有的说:“我从书本上读懂了用图表示姐姐和弟弟的邮票张数,因为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所以弟弟画一个正方形表示,姐姐画3个正方形表示。我的用△表示,弟弟画一个△表示,姐姐用3个△表示。列方程解决问题,我根据等量关系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设较小量为未知数x,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又根据等量关系(姐姐)的张数+(弟弟 )的张数=180,列出方程 x+3x=180”等的阅读心得。
         四、对比阅读材料,升华阅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积极设计与教材中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题目,指导学生阅读解答,在阅读过程中注意通过对比指导学生找出相似差异的地方,以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如: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题,把主题图的数学信息“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改为“姐姐比我多90张邮票”。
        活动要求:自主阅读学习,寻找解决方法。
        等量关系:(         )的张数      (        )的张数=90
        解:设弟弟有(   )张邮票,姐姐有(    )张邮票
        列方程:
        答:弟弟有(   )张邮票,姐姐有(    )张邮票。               
    
         五、巧设趣味练习,检查阅读效果
        在课堂中,巩固练习是检查新知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我们总会想方设法设计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的练习题。为学生实际问题的计算与算式之间,为他们的阅读和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体验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化数学阅读能力。
        1.基础题,解方程。
        2X+3X=70                 6n-3n=4.8
        通过细致的阅读和观察来计算,展示正错例让学生在化错辨析中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2.提高题,在阅读中质疑。
        阅读中碰到疑难,老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如图:根据题中的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这幅画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读图、读懂数学几何用语,读出图中给出哪些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尝试写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通过计算,把直观图形与数字相联合,很多学生误认为画框共用了162cm长的木条,是指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我顺势借助其错误资源开展“化错”教学,利用图形直观手段,发展其的空间想象力,让他们在解题寻找答案过程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加深对本课新知的理解。
         六、分享阅读收获,反思评价
        阅读分享是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交流分享心得。如: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采用学生总结、师生点评、生生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七、课外阅读延伸,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为学生搭建了独立运用已学知识学法迁移思考的机遇,务求在读时详尽分析好字词、题目和图,认识其内容、含义。
         最后,根据迁移思考的阅读习惯,我设计让学生挑战自我的课外阅读题:
         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如果设姐姐的有x张,那么弟弟有(  )张。这样,你会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找准等量关系,用符号对重点的词进行标注,动手用图来表示画一画,抓好数学问题的本质,并不是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和定义。利用认真细致的读题来解决数学问题,同时提升他们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策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课堂上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数学阅读材料,创设阅读的机会,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7
[2]高自龙,小学数学教与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 2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