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瑞雪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授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我们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各种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确保教学效果。所以,深化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入手。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举例论证法
因为网络基础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所以学生在初期学习的過程中可能会听不懂,并且因为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学生可能会放弃该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首先在课堂开始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互联网技术大牛的成功事例视频,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会产生崇拜感和对网络的好奇,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好这种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讲解网络基础课程知识。
1.2自我管理法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弱,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课外很少自己主动学习。网络基础课程如果光靠课堂上的短时间授课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和熟悉掌握,因此,教师还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不一定是要课上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对着学习软件自己制作自己瞎琢磨,可以给学生布置观看微课视频的作业,仅仅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在网上找合适的视频进行观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了解网络。微课视频不一定是要某一课堂案例的录屏,可以是趣味性的网络事件的讲解,总之涉及网络即可,不要让学生产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沉重感,应该引导学生在娱乐中学习。
2形象化引导学生学习
2.1动画学习法
枯燥无味的课堂无法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单纯的讲解知识或根据PPT按部就班的授课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因此,在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理论知识融入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的区域,让学生在兴趣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在帮助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记忆的也比较深刻,不容易遗忘。教师可以在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概括讲解后播放动画知识小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动画时学习知识,这种动画辅助课堂的学习打破了空间的局限,能够给学生带来新奇感。学生在观看以后必然会产生相关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来进一步展开深度教学。
2.2学生主导法
传统的教学课堂都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据研究表明,每个人在一小时内注意力集中在一项事物的时间不到二十分钟,因此学生在短暂的集中注意力后就会被其他事物吸引,学生在上课时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办法接收教师传输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分组,教师在每一章选择部分节段让小组自主学习,然后通过课堂展示的方式让该小组成员进行课堂讲解,教师对于讲解内容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打分,其分数在期末考试成绩占一定比重。通过这种方法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又能打破课堂的沉闷,课堂充满趣味性,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3以应用和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按照1∶1的比例安排上机,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务必认真、负责地带好上机课。
我们注意到,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入学后的第一门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开始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加强了应用和实践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在上机时间完成作业外,还布置了大量的课外大型作业,另外还通过计算机协会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我院各系、部机关的网页制作,参与“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院医务室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通过亲自动手,同学们尝到了“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滋味,也提高了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如浩瀚的大海,学生的兴趣又各不相同,仅靠一、二门课程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此我系向全校开设了多门选修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时性于一体的全校计算机的公共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由于这门课程的实时性,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经历了从“粉笔+板书”、“计算机+大屏幕”到“网络化教学平台”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实施“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并引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材建设上,我们从选择他人教材、参编教材到自编教材,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几年来,我系有10多人次主编了《计算机应用技能模块化教程》、《计算机应用实训教程》教材,既锻炼了队伍又提高了教学水平。我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已列入我院重点建设课程,至此,我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课程建设已经学院验收。
5加强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多重教学功能
为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积极探索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我们组建了一个小型开放实验室,较好地发挥了开放实验室的多重教学功能。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只是各人的表现形态不同,有的外露一点,有的深藏一点。开放实验室为他们创造了发挥潜能的广阔空间,也给了学生自由翱翔的机会,营造了“我能学习,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氛围。
结合我系每年的科研项目,我们有计划地吸收高年级同学参加项目的调研、可行性分析、程序设计、编码及调试工作,而开放实验室为他们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提供了全天候的活动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对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6小结
实践表明,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冉崇善.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12.
[2]杨青雷.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07(5):132~133.
[3]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