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现场消毒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李伊茜 王宁
[导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全球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消毒成为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技术手段
        李伊茜  王宁                      
        烟台毓璜顶医院  隔离病房  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全球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消毒成为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特性分析,研究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系列消毒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济南市第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一小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待排查病例住家进行了现场消毒,分别通过消毒准备、消毒前采样、现场消毒、消毒后采样和消毒效果评价等过程,验证了所研究的消毒技术的有效性。对消毒前后的采样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空气、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的杀灭率≥90%,且消毒后均未检出新型冠状病毒,结果表明该消毒技术的消毒效果符合标准。最后,通过对错误的消毒方式和过度消毒的危害进行分析,强调了“科学消毒、精准消毒”的重要性,对疫情防控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现场消毒;科学消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形成了全民动员、全社会积极联防联控、人人参与的疫情防控体系,有效地构筑起抗击疫情的立体防线。近期,随着节后返程高峰到来和企业复工,许多城市人流增加,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压力;同时也催生各式各样、具有地方特色以消毒为主的防疫措施,这一方面反映了公众疾病防控意识显著增强,疫情防控得到重视;但另一方面,多个地方出现帐蓬消毒、车队喷洒消毒等过度消毒现象,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1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特性
1.1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特点与传播途径
        冠状病毒是螺旋对称衣壳和外套膜结构,根据系统发育树,冠状病毒科为4个属,分别为α、β、γ和δ属,可使哺乳动物类、鸟类等动物染病,并且能产生许多传染性疾病。新型冠状病毒归类于β属冠状病毒,S蛋白是其主要蛋白之一,经过病毒序列比对分析,推测其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结构外部有包膜的病毒,应该对有机溶媒敏感,对热、紫外线和常用化学消毒因子都比较敏感。在传播途径方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多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粪便以及尿液样本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并在一例重症患者粪便中分离出活的病毒,这提示该病毒有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此人们在做好患者排泄物防护的同时,还应关注公共环境卫生对病毒传播的潜在影响。另外,在较为密闭的环境中接触气溶胶时间较长时,也有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1.2新型冠状病毒的抵抗力
        冠状病毒的抵抗力主要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三分之一的普通感冒是由人冠状病毒(HCoV)引起的,并且早产儿中已有医院获得的上呼吸道HCoV感染的报道。为了评估可能的感染源,有人研究了病毒悬浮液在水悬浮液以及代表医院环境的吸收性和非吸收性表面上的存活率。干燥3h后在铝、乳胶手套、海绵等物体表面上仍可检测到HCoV-229E的感染性。
2消毒技术
2.1消毒措施
        现场消毒首先可采用预防性消毒的方式,对可能存在病毒侵染的空气以及物品表面消毒,清除现场病原体,阻断传播途径,以免感染他人。随时消毒是工作人员对病例和感染者接触空气及物品随时进行的一种消毒,应分别对感染者的隔离病房、观察场所、居住地、转运工具等曾接触的环境及其接触物品进行消毒。终末消毒是病例或感染者在与其接触地彻底分离后,由专业消毒工作人员对其接触地的消毒处理,并在终末消毒后该区域及其接触物必须无该病毒存在。
2.2消毒方法
        研究发现含氯消毒剂(例如84消毒液)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显著的消毒效果,但84消毒液在常用浓度500mg/L下不能快速杀灭冠状病毒,对明确的污染物应使用1000mg/L或更高浓度。在较为封闭的空间内,对空间环境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终末消毒的方式,使用1000mg/L浓度的84消毒液对患者可能接触到的环境空气进行消毒。对于患者多次接触、高风险、高污染物品的消毒,研究采用浓度5000~10000mg/L或浓度更高的84消毒液喷在强吸水材料表面至少作用30min,再对该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在对患者居住的室内墙壁消毒时,需要按一定规划顺序进行消毒,例如从外到内消毒一遍,再从内到外消毒一遍,特别严重时也可多轮消毒,每次消毒需使用浓度1000mg/L的84消毒液保证每轮至少作用30min。

对于患者穿戴或使用过的服饰、贴身配件及餐饮具等特殊接触物品,需要先专门浸泡,使用的84消毒液浓度均以1000mg/L以上为宜,最后还需要进行普通的清洗环节,以确保切断传染源。皮肤黏膜消毒是先使用0.5%碘伏或过氧化氢消毒剂至少消毒3min,再用清水洗干净。当患者乘坐交通工具后,需要对患者接触过的交通工具消毒,首先使用浓度5000~10000mg/L的84消毒液清理交通工具中患者的接触物,再使用浓度1000mg/L的84消毒液对交通工具本身进行普通消毒,而且保证每次消毒时间至少30min,最后还需要用清水正常清洗一轮以上。
3医疗机构消毒
3.1消毒原则
        医疗机构,特别是已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病例的医疗机构,应根据需要开展消毒与防护。
3.1.1个人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应按照标准防护和加强防护(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原则做好个人防护。
3.1.2规范消毒
        医疗机构的预防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应由医疗机构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进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技术指导,切忌消毒扩大化或滥用消毒。
3.1.3依法选择消毒产品
        应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产品,采取正确的消毒方法,严格消毒措施。
3.1.4加强感染性废弃物消毒
        应重视医疗废物处置管理,按《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时处置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
3.2消毒防护措施
        医疗机构消毒人员还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在清洗消毒过程中,要避免飞溅导致污染,在清洗消毒设备时,要戴手套,穿隔离衣、防水围裙,戴护目镜、口罩。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3.3消毒范围与重点对象
3.3.1消毒范围
        包括预防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对预检分诊点、未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的门诊应进行预防性消毒。疑似、确诊患者排出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随时清洁消毒处理。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等每日工作结束后,以及隔离病房在患者康复、死亡或离开后,做好终末消毒。
3.3.2消毒重点对象
        包括患者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及相关诊疗用品;门诊、手术室和病房的地面、墙壁、桌椅、床头柜、床架等物体表面;门诊、手术室和病房的空气;医务人员手等。
3.4消毒方法
3.4.1室内空气消毒
(1)预防性和随时消毒:普通门诊和病房,尽量做好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隔离病房等应做好空气消毒,室内有人时可采用定向通风式空气消毒方法进行空气消毒,室内无人时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化学消毒剂气溶胶喷雾的方法。(2)终末消毒:应采用2000mg/L过氧乙酸或30g/L过氧化氢水溶液按10mL/m3使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消毒,密闭作用60min。
3.4.2医疗环境与物品消毒
        污染地面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污染物后消毒。污染物品:(1)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高频接触表面可以首选500~1000mg/L有效氯清洗消毒剂进行擦拭并保持作用15min以上;不耐腐蚀的物体表面可用体积分数为含75%乙醇或含2%双链季铵盐消毒剂重复擦拭消毒2遍以上。(2)诊疗用品:应尽量选择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双层密闭后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3)患者餐饮具消毒:必须消毒后再清洗,以避免污染扩散。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使用一次性餐饮具,用后按照污染废弃物送焚烧炉焚烧处理。(4)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必须及时收集起来,随时在严格防护条件下,直接加入固体或液体含氯消毒剂使最终浓度达到20g/L有效氯浓度后混合搅拌均匀。(5)患者病房洁净系统:患者病房洁净系统应符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相关要求。(6)个人防护用品消毒:医务人员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消毒。(7)运输工具消毒:首先从入口处地面开始向内喷出一条通道,然后由里到外,先向物体表面做定向喷雾,然后向空间喷雾,常温下密闭作用60min即可。车辆外部可使用2%季铵盐擦拭,车门把手等频繁接触部位可擦拭2遍。
参考文献
[1] 张龙浩,李柏宏,贾鹏,等.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全球研究现状分析.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20, 37(2):236-24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EB/OL].(2020-01-21)[2020-01-21]. http://ah.people.com.cn/n2/2020/0121/c358314-33736036.htm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