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香
东莞市沙田医院 广东东莞 523981
【摘要】目的 对家庭病床失能老人采用健康赋权增能理论后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选取80例本区域在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护理的失能老人纳入此次研究中,根据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0例;分别实施常规的护理和健康赋权增能理论,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在家庭病床失能老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不同方案护理后,实验组老人的心理状态及康复指标改善效果较为明显,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赋权增能理论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家庭病床失能老人改善自身存在的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还可以提高老人的生存质量、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
【关键词】家庭病床;失能;老人;健康赋权增能理论;康复效果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发展,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存质量均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为了可以有效满足和协调更多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部分社区内开始改变护理服务模式,设立护理随访,以整体提高老年慢性疾病和高发疾病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和生存质量[1]。而护理随访的建立更多的是需要老年人的自我疾病认知和管理,因此本次实验中为了可以激发老年人自助、自立和健康意识,将采用健康赋权增能理论进行实施和研究,相关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80例失能老人,资料选取时间均为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按照信封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有40例;常规组(男:女=24:16),年龄大小:65-85(70.5±2.0)岁;最长接受教育时间为18年,最短接受教育时间为5年,均值为(9.6±1.2)年;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老人分别为10例和12例;实验组(男:女=18:22),年龄大小:65-85(70.0±2.5)岁;最长接受教育时间为18年,最短接受教育时间为5年,均值为(9.4±1.4)年;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老人分别为8例和12例;纳入标准:(1)患者及照顾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2)通过MMSE(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筛查认知能力评分≥27分;(3)年龄在65-85岁之间,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45-95分之间者;(4)沟通能力无异常者。排除标准:(1)患有明显的精神类疾病、语言沟通障碍者;(2)患有晚期肿瘤、严重心肺疾病或体质极度衰弱卧床患者及临终者。(3)肌力 3 级以下且依从性较差,对于相关指标无法进行测评者;(4)自愿退出研究者。两组老人相关的相关基数资料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方案
常规组在家庭病床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中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由社区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查体、记录老人的病情变化,根据老人实际需求提供医疗、护理、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
1.2.2健康赋权增能理论
实验组在常规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实施健康赋权增能理论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建床和查床:在征得失能老人和其家庭主要照顾者同意后设立家庭病床,经过医护人员对老人身体指标进行评估以后予以批准,与家属签订服务协议;之后由医护人员按照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每2周最少1次的查房随访,每次查房时间均需要在2小时以上,对老人提供综合服务[2]。(2)生理-心理-社会康复护理:首先,需要对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估,并与家属共同交流为失能老人提供适合其进食的环境及餐具,尽可能的使老人自食其力进行自主进食;由照料者指导老人进行梳头、洗脸、排便、着衣、如厕、洗澡等活动,逐渐培养老人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逐渐根据老人的病情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对身体相关职能进行简单的训练,增加其自身的抵抗力。其次,需要给予老人进行心理、社会康复训练,可多陪伴老人一起参加社区活动为其提供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的机会,组织老人活动改善老人的负性情绪,例如:传球活动、集体唱红歌等,也可以适当的通过发放个人奖品及集体奖品老提高老人的热情度,帮助老人建立回归社会的信心及能力[3]。
1.3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两组老人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焦虑、抑郁),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分别记录,其中分值较低的一组患者表示其心理状态改善效果较好。
分别采用 Cornoni - Huntley J 等于 1993 年编制的老年社会活动调查表、生存质量评价表(GQOLI-74)和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评估两组老人护理后的社会活动、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给予有效的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在分析数据时使用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老人的心理状态对比
实验组和常规组在护理前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组间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接受不同护理方案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评分改善情况较好,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2.2 2组老人的康复指标对比
实施不同护理方案后,实验组的社会活动评分、GQOLI-74评分以及Barthel 指数较高,康复效果较好,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png)
3 讨论
家庭病床属于目前针对失能老人设立的一种新型护理和治疗模式,其主要是指医疗单位针对愿意在家接受并且病情适合在家庭环境下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的年龄在65-85岁之间的老年患者,在其家庭就地设立病床,建立病历档案,并由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查体、记录病情变化,为其提供医疗、护理、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最后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自身意愿决定是否需要撤床、继续建床或转诊至医院治疗等[4]。但是相关结果表示,单纯的家庭病房并不能提高老年人的治疗依从性,无法很好的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5]。
本次实验中通过给予家庭病床失能老人采用健康赋权增能理论指导后效果显示:实验组和常规组在护理前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组间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接受不同护理方案后,实验组的心理状态、社会活动评分、GQOLI-74评分以及Barthel 指数较高,康复效果较好,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赋权增能理论是一种最早起源于 1960 年的社会意识形态及 1970 年的自助、自立概念,其主要是指可以改善慢性病的健康结局与生活质量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合作关系及患者的自我护理策略,可以在应用过程中帮助患者对疾病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并激发内心深处自助、自立的健康意识,无论是针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是生存质量均有所帮助[6]。
综上所述,针对家庭病床失能老人采用健康赋权增能理论指导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改善内心存在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同时也可以提高老人的社会活动、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芦海霞. 链式健康管理模式对家庭病床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纵向研究——基于信息化平台[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35(7):184-185.
[2]徐哲, 庄素芳. 基于Pubmed数据库的2013—2018年社区康复研究热点的共词聚类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21):2699-2704.
[3]常文红, 李晓凯, 陈长香,等. 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的干预对空巢失能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18, v.33(14):93-96.
[4]吴芳琴, 范环, 肖树芹,等. 北京市社区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及其影响因素[J]. 中华护理杂志, 2018, 53(7):841-845.
[5]孙柳, 吴佩红, 邓潇潇,等. 徐州市失能老人的照顾者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 重庆医学, 2018,47(10):1407-1409.
[6]王璐, 许广杰, 梁真真,等. 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护理员压力相关因素研究的进展[J]. 饮食保健, 2018, 5(48):26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