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如何做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

发表时间:2020/10/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孙德生
[导读] 摘要: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嘉祥县土地整治中心  山东济宁  272400
        摘要: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有许多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工作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且相应的操作能力不达标。同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处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这些都是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
        关键词:土地;档案;管理;开展路径
        一、做好土地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1、土地档案具有保存价值
        土地档案是重要的档案资源,具有保存价值,为社会各项经济建设提供原始凭证,是国家各项土地政策的依据,与社会各方面和大众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土地档案资料是做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求自然资源部门认真做好土地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只有打好土地档案资源的基础,保证土地档案资源的真实、完整性,才能应用于实践工作。
        2、土地档案具有法律效力
        自然资源中的土地档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在后期的土地开发、土地纠纷、土地承包等各项涉及土地的工作中,都是具有凭证作用的。新的土地管理法实行以来,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环境下土地档案资料不断增多。在日常的土地档案工作中,如何能够做好土地档案工作,成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为了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效率,使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加强土地档案规范化管理。
        3、土地档案管理逐步迈向信息化
        当今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的实体档案保管,已经迈入了信息化管理的大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档案管理工作带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各项工作和人们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经济社会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社会演变。在这个大背景下,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也要求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满足当前对于档案工作的新的要求。及时、全面、系统、准确地获取各种土地信息,这是做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
        在实际进行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时,相关单位所设置的管理机制应当与国家管理规定结合起来,保证所制定的管理条例都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稳步运行,这是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前提。同时,有了法律的支持与保护,也更能对员工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避免员工出现工作状态不积极、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2、客观性和及时性
        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具有客观性的原则,在进行档案登记时,需要申请人出示表达明确的书面申请。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土地面积及归属人信息的真实可靠,然后将相关数据记录下来。当出现归属权变更的情况时,也需要同步更新相应的数据信息,然后及时清理掉无用的档案信息。
        3、位置信息的不可更改性
        虽然土地所有人的身份信息会有所更改,但是土地的位置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人们实际在土地上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不能侵占其他相邻的土地,也不能随意更改土地的使用范围。这是管理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而这就需要通过土地登记的档案数据作为基础支持,以此来解决相应的纠纷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服务性
        从工作的性质来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务属性,然而实际上许多员工都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服务性质。

这不利于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关单位引起重视。而要想真正发挥服务属性,还需要明确人们对档案资源的实际使用需求,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还应当在内部为员工建立有效的联系,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这就表示,服务性是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遵守的基本工作原则。
        三、做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
        1、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针对于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工作意识及工作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相关土地管理单位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定期举办宣传教育会议,结合现阶段常见的土地纠纷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情况,让员工意识到档案信息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邀请专家讲解一些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技巧,为员工总结有序开展管理工作的经验,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同时,有些员工还存在工作马虎的问题,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基于此,单位应当通过思想教育工作,结合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目标,为员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个人发展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员工自觉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在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当中,由于传统的档案都是以纸质存储形式为主。在电子存储的工作上,还涉及到对电子扫描技术的应用以及资料备份、存档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这些都是管理人员在新时期应当掌握的技术操作能力,也是培训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此外,在培训完成后,单位应当通过考核的方式为员工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
        2、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在实际设置档案管理机制时,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需求进行设置,保证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新时期,管理机制的监管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员工的管理,一个是对档案的管理。对员工的管理需要保证公平性,结合不同工作部门的工作内容进行灵活的设置。设置绩效考核机制,定期总结员工在自身岗位上的工作情况,评选出最佳员工,给予奖励。同时,对档案的管理主要是安全性的问题。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员工使用档案的目的,对取用资格进行审核。新时期,这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将每位员工的工作岗位职责及日常表现记录在系统当中,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管理人员还需要关注于硬件设备的安全性问题,定期进行设备的维修、保养和升级等工作。还可以设立适合保存档案条件的专用库房、阅档室,使办公、阅览、库房分开,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档案管理机制也需要定期更新,这是管理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3、建立信息化管理结构体系
        土地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需要结合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建立健全的管理结构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首先,员工应当先做好设备的升级工作,设置安全防护系统。其次,建立网络工作平台。为内部各个部门建立起联系性,保证土地的变动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档案管理部门。通过网络技术完成数据的智能化收集和整理工作,结合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面积大小或者用地类型对相关档案进行分类。同时,应当对电子档案做好备份,防止档案的丢失。新时期,平台登录操作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来完成,在检索信息时,设置语音识别功能,为档案查找工作提供便利。这是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优化方向。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存储土地档案数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及时取用相关信息。比如,城市道路修建,施工单位建设房屋,都需要使用土地的档案信息。因此,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管理人员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结构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使用价值。
        四、结语
        土地是我们生存发展的依赖,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经济发展,土地管理成为一个牵扯社会方方面面的大问题。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土地管理,利用好每寸土地,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是土地档案作为记录土地资源的原始记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土地档案基础工作,充分开发土地档案资源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做好这些,才能真正管好、用好土地资源,从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参考文献:
        [1]薛向楠.论新时期土地资源档案的管理[J].电脑迷,2018,(32):182.
        [2]王淑娟.关于土地整治档案管理效率提升的思考[J].卷宗,2018,8(36):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