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谢茂钱
[导读]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深度,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对课堂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谢茂钱
        屏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宁德 352300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深度,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对课堂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方式方法,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升提问的实效性。本文中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策略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课堂提问;指向目标;逻辑严密;注重实效
        听过许多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问题小而多。提问过密集,学生缺乏思考时间。2、提问的随意性大。有些教师对于问题缺乏科学的设计和组织,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3问题碎片化。一些教师将一些深度较高的问题划分为多个小问题,把问题碎片化,铺垫过多。由于课堂提问存在这些问题,造成小学课堂教学的不良后果有:1、学生无从经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师生一问一答的小步式前进方式让学生的轻轻松松就能够得到答案,课堂看似热闹,其实学生思维不深刻。3、会令学生产生思维懒性,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久而影响学习兴趣。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充分利用有效的提问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及价值观。
        以下几个策略可以弥补课堂提问短板,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目标指向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要清晰的指出问题的根源,不可“泛泛而言”。通过明确的提问,不仅可以为学生指明学习思考的主要方向及重点内容,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找到思考的方向,继而提升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执教五年《用字母表示数》时,课伊始提出:“看到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怎样用字母表示数?”等问题,因为在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含有字母的运算式子所表示的计算结果:“晦涩难懂”,对其可以表示数量,存在较大的疑惑。原因是学生从算术思想到代数思想的转变需要经历的一次跨度较大的飞跃,难免出现认知冲突,产生疑问。顺势让学生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交流,最后,学生在质疑的解答过程中对含有字母的式子有了新的认识,其不仅能够表达出数量,同时还能表示数量关系,感受其优越性。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了梳理,这节课上学生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还思维活跃,体现了问题引导下的数学学习的新生态。
        二、问题的逻辑性策略
        数学是一门严谨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要遵循数学知识结构中的逻辑,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就能逐步接近知识、能力的核心,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利用学生的原有的认知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复习整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之后,教师提问,让学生猜想:小数的加减法能不能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小数加法时,提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给足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辩论交流。在师生和生生交流中,体会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的必要性。学生理解了整数加法中的“末尾对齐”、小数加减法中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都是要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初步感知小数加法的算法。这样逻辑性、启发性较强的提问方式更利于学生对小数加减算理的理解,从而提升运算技巧,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三、实效性策略
        1.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存在一定的连贯性,并且相似之处、共同之处颇多倘若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能够将新旧知识的共同点,从而更多地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教学《认识整万数》时,提出:今天学习的认识整万数与之前的什么知识是有联系的?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计数单位,它们分别是怎样来的?与这些新的计数单位相对应的数位是什么?怎样把它们在数位顺序表中补充进去?对于这样的数怎样读和写?
        通过万级和个级读数写数的提问,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共同点,即“读数写数的顺序相同”,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万数读写法的掌握,也对整万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问在知识的本质处。教材中数学概念都是以正面的角度进行叙述,而且用词非常精练。而想要使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的解读有正确、全面的思考,从而理解并灵活运用概念。
        例如,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提问:
        对分数概念的基础理解是指对一个对象的平均分,所以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教师要将问题问道实处,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考,建立正确的概念表象。
        例如,将一张纸分为两个部分,那么一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么?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觉得是对的,有的则认为是错的。而此时教师应完全暴露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认为正确的同学会将一张纸对折后,说:“这里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所以是正确的。”
        认为错误的同学没有将纸对折,而是随意折了一下,再将部分少的地方折一下,然后将纸展开,说:“这样的二分之一能够表示出准确的部分么?”
        认为正确的同学说:“你们是对折,没有对折就做不到平均分。
        认为错误的同学先读了一下题目,然后说:“题目中说的分与平均分是不同的,题目中没有强调平均分。”
        教师追问:“同学们刚刚将一张纸分为两份的方法有什么不同?那么哪种二分之一的方法正确呢?”
        通过这样的提问,既抓住了分数概念的本质,同时又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分”与“平均分”的知识区别。
        3.问在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冲突处。一些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表象是存在很大区别的,然而这却充分体现出了数学知识的规范性。教师要在设计问题时注重揭示这些区别,适时提问,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教学四年《图形的平移》时,数学上的数法与生活中的数法存在不同。这时,教师尊重学生的原认知,让学生充分展示数学图形平移距离的不同数法,不过多评价学生的做法,让学生互相质疑与交流,让学生在“我和别人数法一样吗?哪不一样?谁的才是对的?”“怎样数才能数出图形平移的距离呢?”等等的问题推动下展示观察、比较、想象一系列活动,课堂上质疑的状态处处可见,当展示学生画平移后的图形变形、错位时,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变形了呢?”“怎样画才不会变形?”“他为什么向下平移3格,却变成了向下平移6格?”这些指向知识本质的问题是学生开启深度学习的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把学生引向更加自主的状态。
        4.问在思维的疑难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呢?此时需要教师问在疑难点上。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可以提出三个问题让引发思考:第一,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第二,小数点该怎么移动,移动的依据是什么?第三,以谁为标准对小数点进行移动,为什么?通过问题的点拨,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思维的疑难点在探究交流中都到突破,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教师要把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课堂,注重课堂提问,把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深度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郑雄利.投石“问”路,激起思维“千层浪”.小学教学参考.2018(5)
[2]陈艳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