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梁晓雪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汕尾市农业科学院  5166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有限的海洋捕捞资源不足以支持捕捞能力的严重过剩,建立可持续性评估框架迫在眉睫。基于海洋资源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发展处于无法忍受的状态。为确保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确定了渔船数量和动力控制系统,逐步建立了捕捞强度控制系统,并实施了捕鱼工具。最小网眼限制系统实行捕捞“零增长”和“负增长”政策,并鼓励一些渔民。自上述管理措施实施以来,中国海洋渔业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就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政策
        引言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使用量也相对较多,作为我国资源开发及研究的重点战略之一,海洋资源的深入研究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海洋渔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的解释
        政府通过多方面手段对资源进行控制,确保政府事先确定捕捞努力的控制范围,并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其执行,即通过政府为集中管理渔业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捕鱼许可证制度、休渔期、禁区制度和最小网界。通过限制所使用的捕捞要素的种类和数量,包括对渔具、渔船、捕捞期和面积的限制来进行捕捞,从而使政府能够通过提供一个外部系统来行使其保护职能,该外部系统对社会成员通过防止过度投资捕鱼、控制捕捞能力等,在限制捕捞从业人员数量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政府作为第三方可以为此作出贡献,提高合同义务的可信性,预防和解决冲突,并可对破坏性冲突,如损害鱼类种群的各类捕捞活动,与国家机关实施处罚。
        2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海洋渔业中采用休渔制度与捕捞许可制度对渔业捕捞进行管理,尤其是休渔制度被认为是目前管理海洋渔业的最佳措施。休渔制度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推广,直至2017年我国根据渔业资源将禁渔期提前至5月1日。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减少渔民对海洋资源的捕捞量,伏夏休渔亦能够给鱼类产卵、生长提供一定的时间。然而休渔期是时间有限的,仅能缓解渔业资源的减少速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度捕捞对海洋资源破坏的问题。目前来讲,仅有持有合法捕捞证件的渔民受捕捞许可制度的保障,并能够以捕捞海洋生物生产。捕捞许可制度主要通过限制渔民数量、渔具数目、作业类型、捕捞品种等方式可限制渔民数量来降低捕捞强度,从而限制总渔获量。我国捕捞许可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曾被认为是控制我国捕捞强度的科学、有效的制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现捕捞制度中的弊端,例如此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渔具数量、工作类型等等,但是渔民常延长工作时间以增加捕捞产量。除此之外,亦有部分无合法捕捞证件的渔民自行进行捕捞生产,且难以控制。
        3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完善渔业资源保护制度
        加强对重要渔业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泗游通道等栖息繁衍场所及繁殖期、幼鱼生长期等关键生长阶段的保护。坚持并不断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加强伏季休渔管理和执法。统筹推进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不断改善管理和科研条件,努力提高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和水平。按照国家拟建立重要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和幼鱼比例标准,严肃查处违反幼鱼比例捕捞和电毒炸鱼等违法行为。
        3.2加大对渔业水体污染整治
        海洋水体污染是造成海洋渔业资源损坏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对海洋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加快沿海城镇以及海洋两岸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设施建设工作,进而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与评价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鼓励非政府等职能机构开展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海洋渔业资源监测制度等。近几年来随着工业企业渔业水质污染加剧,有些海域污染事故每年都发生,使得海岸线旁的海洋及生态资源渔业养殖的鱼类大批量的死亡。

此外,因为海洋环境污染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后期研究取样工作难得较大。因此,要大力机构“快速反应”机制,加大污染事故的处理力度,进而保证海洋渔业资源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3加强渔业资源增殖与生态环境保护
        针对已经衰退的渔业资源品种和生态荒漠化严重的海域,大力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确保增殖放流效果,推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科学、规范、有序进行。加大生态型、公益型海洋牧场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以海洋牧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渔业资源养护。建立渔业资源损害赔偿补偿机制,工程建设对海洋渔业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采取相应的保护和赔偿补偿措施。
        3.4完善海洋渔业限额捕捞制度及其配套措施
        面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匮竭的严峻情势,国家层面虽从渔业法律与渔业管理制度层面及时作出反应且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我国海洋渔业限额制度仍然存在设计粗疏、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作为捕捞限额制度的核心即总可捕捞量关乎着渔业资源的消耗力度,对此我国主要依据渔业资源生物量与历史捕捞量进行确定。这种确定方式存在着连续性差及准确度低等问题。对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的渔业观察员制度及渔业船舶捕捞记录制度,并吸纳相关领域的海洋渔业生物专家进行数据确定,只有建立准确的渔业总可捕捞量才能保障渔业捕捞力与海洋渔业生态资源修复之间的平衡。此外,我国在削减渔业捕捞力的同时,应积极构建相应的财政补贴制度及渔船保险制度。现代渔业的发展有赖于渔业工具的升级,为了保障价格高昂的渔业作业设施的安全性,既要求参业者的合理维护,同时也需要相关保险制度的及时跟进。通过海洋渔业总可捕捞量的精准化、财政补贴制度的配套完善以及现代渔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全面保障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的升级转型与健康发展。
        3.5做好人工放流增殖工作
        为了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增殖海洋渔业的资源,很多沿海地域已经连续多年开展江河海洋鱼类增殖放流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但是,所放逐的鱼类多数都是一些常见种类,缺少一定的多样性。因此,要加大对江河海洋地区鱼类人工繁殖种类的研究工作,进而扩大繁殖、流放种类的选择性。此外,结合海洋、江河水体污染情况,有针对性的投放一些滤食性鱼类,利用物理性整治方法来降低海洋水质富营养化的速度,改善水体质量。
        3.6加强渔业资源监测评估
        实施海洋渔业资源和产卵场调查、监测和评估,摸清我市海域海洋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洄游规律、分布区域,以及主要经济种类生物学特性和资源量、可捕量,为进一步科学制定海洋渔业资源总量控制目标和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形成近海海湾、岛礁、滩涂、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增养殖水域等重要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深入开展渔业资源生态保护研究,提高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水平。)
        结语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只能在技术水平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海洋生态伦理价值观,并加强基于生态的实施追求海洋渔业管理和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充分利用新的广播和在线媒体来组织科学传播,培训各种类型的渔民,并开辟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论和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徐晶.浅析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J].农业与技术,2018,38(16):102.
        [2]李良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的制度改革[J].中国渔业经济,2018,35(4):10-15.
        [3]杨琴.美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政策分析及与中国的比较[J].世界农业,2018(5):75-80,111,204.
        [4]董文静,王昌森,韩立民.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政策体系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70):29-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