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8期   作者:高旭芝
[导读]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高旭芝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水塘中学,云南  玉溪  653407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环境也日益开放,西方文化的涌入也给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在结合初中生语文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培养初中生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索有效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方法,推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伴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工作开展的逐渐深入,具有指导性的教学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其中,也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其中一项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教学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价值。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注意到这一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决策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状态,关注每一位学生,为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打下重要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优秀的文学素养影响学生,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二、借助网络资源,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也应积极改善现如今的教学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媒体的教学功能。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趋势,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提供了新的思路。初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媒体,搜集并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将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得语文教学活动更加顺利、高效开展。
例如,在学习《古代诗歌四首》这一内容时,笔者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是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进来。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四首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并跟着音频进行朗读。之后,让学生观看《经典咏流传》的节目视频,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强化他们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认知。最后,在解读完诗歌之后,笔者让学生学习曹操、李白、王湾及马致远的其他诗歌,总结作者诗歌创作的手法。

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养成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创设表演情境,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要想让学生真正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只有让他们深入其中,在激发他们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使其获得丰富的主观体验。初中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急于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的个人发展诉求,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表演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营造趣味化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使其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以及事件的内涵,从而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例如,在学习《木兰辞》这节课时,在为学生讲解完本节课基础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及情感思想,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分角色表演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一方面要符合文本思想主旨;另一方面还应添加传统文化元素,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型,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对于本节课而言,学生小组以“木兰辞官”这一内容为蓝本编写剧本,有的小组主要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之美及礼仪之美;有的小组则从木兰不贪图富贵的角度进行演绎。这样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双提升。
        四、组织吟咏诵读,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吟咏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计划,在精选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吟咏诵读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增加他们的文学底蕴,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吟诵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应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深入感知某一范畴的文化精髓,系统化地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精神。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对联这一内容进行诵读,结合课本内容,学生在课下搜集更多的对联,组织学生开展吟咏诵读比赛。在品读与朗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奇妙与组合之美,感受对联这一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理性、趣味性及警示性等特征。教师可以采用竞争的形式激励学生,最后评选出情感最饱满、内容最丰富的小组,并对其给予嘉奖。这样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语文教材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吟咏诵读的过程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心灵,提升他们的精神内涵。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主要教学趋势。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挖掘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借助网络资源,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创设表演情境,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组织吟咏诵读,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多角度、全方位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达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文平.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校园:中旬刊,2020(6):47.
[2]张晓斌.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教师版),2019(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