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小调第七小提琴奏鸣曲》演奏技巧以及音乐风格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5期   作者:贾双旭
[导读] 《c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是一部众人皆知且独具风格的作品,即便有人提出该作品的不如,也绝对无法阻挡它被演奏与灌录的洪流

        贾双旭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一、本曲创作背景
        《c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是一部众人皆知且独具风格的作品,即便有人提出该作品的不如,也绝对无法阻挡它被演奏与灌录的洪流。我总相信热门到如此程度的作品,必定是它的某种艺术品质特别投合人们的欣赏习惯而这种品质在“c小调”中并不是隐藏的。随着我们渐渐熟悉该作,对它的魅力会有所了解,并发现那种“顺理成章受欢迎”的基础。                       
        这首曲子创作于1800年左右,这一时期,青年贝多芬遭遇感情失败并且患有耳疾,使得年仅30岁的贝多芬备受打击。这位音乐巨匠进入了无尽的痛苦与折磨之中,贝多芬遭到了命运在精神和身体上的残酷摧残打击。
        恰恰在这种备受折磨的情况下,贝多芬完成了对《c小调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这一作品也是贝多芬人生中最为艰辛和辉煌的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c小调第七小提琴奏鸣曲》不仅仅展现出了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卓越才华,同时也反映出了贝多芬面对命运安排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折磨而奋起反抗的拼搏不屈的坚强精神。《c小调第七小提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到达巅峰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c小调第七小提琴奏鸣曲》中使人们能体会到贝多芬被内心的痛苦压力,同时也能品味出贝多芬当时对命运的不公安排做出的挣扎和反抗。我们也可以说,这首作品是反映出贝多芬内心的苦闷与挣扎的最真实写照。
 二、演奏技巧以及音乐风格探究
        (一)本曲中演奏技巧运用
1.运弓
        连弓:演奏开篇的G-bE-F-G-bE-C这几个音时,弓子要更深到弦中去,手指的动作也要更从容,一点也不要提。当从G音换弦到bE音时,要把接下来的四个十六分音符拉清楚,最后一个C要坚决,短促。接下去的的演奏很有歌唱性,使用大的揉音,弓尖处的换弓要很结实。一般地来讲,在演奏旋律时要留足弓子,以便使弓子换弓时有充裕的运弓,也就是在弓尖时声音能进行呼吸。
第92-94小节:在92小节第一个G音上把弓停下来,犹豫一下,然后按速度正式进入到92小节。要用短弓的运弓演奏这个小节第93小节的G音要有表情而不慌忙,用中弓演奏。为了把连续出现的成组的音演奏的更有戏剧性,开始要用短的运弓,后逐渐加长。拉奏94小节时候要逐渐渐强。第201-204小小节,要控制好运功的动作,在弓根的地方要把弓毛从弦上稍稍抬起来一点,在201小节处运弓要短。每一个附附点都应更有表情,16分音符要拉短,手指抬高,落指动作要快,以便使发出来的声音清楚。
        强弱对比: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夸张强弱对比是最有特色的演奏处理手法,在古典时期贝多芬这种夸张的强弱对比受到了当时很多音乐评论家的强烈质疑,然而这种夸张的强弱对比确实表现出了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第304-315小节:这段旋律作曲家写出了从突强即弱到三个突强到弱又渐强再到弱再渐强的夸张的强弱对比。这就要求演奏者对琴弓对琴弦的压力以及弓段的合理运用有良好的处理。在强奏时要用弓根演奏并且给予琴弦较大的压力,弱奏时要用弓尖演奏并且减少对琴弦的压力。多种强弱对比演奏要求变化流畅不能演奏的生硬,突兀。
        2.指法
        换把:在对本曲换把技巧的应用过程中,对音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演奏者对换把的位置有准确的概念;另一方面,也要求演奏者能够在手与琴之间很好地配合,避免换把过程中出现滑音、抹音的现象。换把技巧主要有三种类型:空弦换把、手指滑动换把(包括同指换把、异指换把)、伸缩手指换把。


        第233-237小节:出现了一个连续换把的过程,第234小节开始由一把位到三把位再到五把为又回到一把位。这种连续换把是对演奏者换把技巧的严峻考验,在练习时要让手臂形成肌肉记忆,能够准确的按在相应把位上,手指不能粘滞在琴弦上,要做到稳准狠。这一技巧是需要大量练习的。第107-111小节:出现了一个连续从一把位换至三把位再从三把位换至一把位的过程,这种换把技巧必须要做到流畅,演奏时不要因为紧张导致左手手臂肌肉僵硬,在有大量的基本功训练支撑的前提下要自信进行换把动作,就不会出现换把不流畅的情况。
        双音:同时在相邻的两根琴弦上奏出的乐音称为双音。纵观众多优美的小提琴乐曲,绝大部分曲目中都有双音技巧的出现。在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中,有20首中出现了双音,其余4首也出现了与之有关的旋律训练,在小提琴十大协奏曲中,双音技巧在每一首中都占据了不小的比重,本曲中的双音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难点。
        第158-162小节出现了五组双音,他们分别是c小调的主和弦,属和弦以及SⅡ和弦。在双音演奏时,常遇到左手紧张,指关节僵硬,手指按弦无法独立,碰弦导致发音混乱。这是由于左手手臂僵硬或腕关节及指关节僵硬引起的紧张。在GD弦演奏双音时,左手大臂应转动至琴内侧,手腕放松,保持手背至小臂平直,手指在琴弦上方自然弯曲,按弦时让每个手指独立运动,不影响其他手指。第29-34小节出现了连续同音双音的情况,在练习这种同音双音时要严格要求双音的音准,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音准问题。
(二)音色的把握
贝多芬《c小调小提琴奏鸣曲》表达了贝多芬饱受情感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的遭遇,所以特别具有抗争性特征。它让人联想出贝多芬的伤感和郁闷的情绪。为了把这个乐曲忧郁的情绪表现出来,要把音想成两半,在后一半减轻弓的压力并且演奏的很轻。换把不要有慌忙感。同时要演奏的很淳朴,不忙,也没有重音;弓子几乎是在指板上演奏的。运弓要非常平稳。换弦时,要使用整个手臂,非常平稳的换弦动作,同时要保证手腕换弦的幅度尽量要小。
    (三)音乐风格的处理及细节把握
贝多芬的《第七小提琴奏鸣曲》,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对比色彩。譬如,在本曲的第二乐章,在整个乐曲当中,我们能够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前发现明显存在的对比因素。在整个音乐风格方面,不仅音乐性格而且在音乐的调性及音调方面也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对比性。音乐材料是乐曲承前启后的重要因素,能够让作品给人以前后呼应的感觉。这部乐曲的主题材料,分别在开头、再现部及尾部出现。整个主题前后呼应,扩展且连续,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和谐统一和戏剧性的对立。这也是作者内心矛盾思想的突出表现。
    贝多芬的《第七小提琴奏鸣曲》,其力度变化符合古典主义音乐创作当中对比性较强的风格特征。《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每一乐章都采用钢琴开头,然后根据旋律发展变化来调整力度。从整部乐曲来看,其力度变化范围扩展到了ff与pp,这种变化能够更加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谐谑曲中,贝多芬利用sf来体现对重音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实在当时的年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可以促使音乐在不同节拍位置上进行不同变化和处理,能够给音乐演奏带来更多的二度创作空间,使音乐欣赏者感受到演奏过程中不同寻常的意外。贝多芬是根据整个乐句的强弱来控制力度变化的,但需要与f的演奏效果区分开来。只要能够控制好力度,便可紧紧抓住乐曲的音乐情绪,也可以使乐曲的层次和线条更加清晰,使乐句发展和变化受到更好的控制。
《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正是贝多芬从疾病和情感困扰中慢慢走出来的关键时期。因此,其小提琴作品中能够充分体现这一阶段的内心情感。从整个乐曲的创造风格来看。乐曲里面有忧郁、有回忆、有忧伤也有怒吼,同时也不乏对生活的憧憬。这种多重思维并存的音乐风格,使作品的音乐效果更加路宕起伏,更加引人沉思。贝多芬大部分音乐作品看起来较容易进行演奏,但当你真正认识作品以后,才发现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情感色彩,都需要在充分体会作者创作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演绎得当。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也被公认为是最难处理的音乐作品。
对贝多芬《c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的分析与探究,我认为,要想深刻的分析出一部经典可以传承不衰的好作品,不仅是要从表面的涵义去理解认知它,更要去深刻的剖析其精华之所在,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演奏经验,正所谓天下之大,我们要从他的最内部去分析它,理解他的内涵才可以完全的理解他。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对小提琴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一路上会遇到许多问题与困难需要一一去解决,演奏者要通过对乐曲的创作年代、创作历程,以及作者的个人文化,政治,经济入手,充分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曲家通过这首曲子所要向外界表达的内容,通过对该曲的完全理解,更好的来分析这首作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