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伟
广州市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广州 511470
摘 要:为了解决《机械制图》教学中班级人数过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汽车维修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实施小组学习以及小组学习给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机械制图 小组学习
引 言
近十年,笔者所在学校的汽修专业班级人数都在50人左右,最多的时候有60多人,在《机械制图》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人数一旦超过40人,就会增加教学的难度,特别是在做课堂练习时,对部分学生的辅导出现了困难,主要是需要辅导的人数增多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兼顾所有的学生,导致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听不懂使得其学习积极性下降,同时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尝试把小组学习引入到《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小组学习的实施
1.分组目的
第一,分组方便教师的辅导,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听明白,有部分学生会在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上有困难或理解错误,因此必须在学生做课堂练习时候,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予以个别的辅导。理论上,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在小组中选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做组长,教师只需要辅导会全部小组的组长,那么整个班级的同学都会做练习了。
.png)
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小组都需要辅导,这样教师可以花较多时间辅导所有组员都不懂做练习的小组,以及检查跟进每个小组的练习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辅导指正。
第二,笔者在教这门课程的7年里,发现一个现象:有个别学生不管教师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来辅导,学生都不明白。有时候,周围的同学对他的辅导却让他能够弄懂。这也说明小组学习有其优势。
2.实施方法
小组是这样分的:考虑到课室的面积和方便学生听讲的因素,笔者把全班60多位同学分为每四个人一组,共10多个小组。座位上是这样安排的:四人小组中后面的两位同学座位不动,前面两位同学把桌子旋转90°,这样即方便前面的两位同学转向黑板听讲,也方便四位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和辅导,而且教室环境刚好够用(如下左图)。同时在该四个同学中选一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做组长。组长的职责主要是辅导小组中做练习有困难的同学,同时在教师评讲后,检查组员的改正情况。
为了激励组长辅导的积极性,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激励:如在期末考试时,有一个组员的考分超过组长,则组长的总评成绩就直接加5分,三个超过则加15分。如果三个都没有超过组长,但组员考试成绩大于等于80分的,也一样每超一个加5分。
这样如果小组的组长对知识掌握得良好,则组员也相应地掌握得不错。那么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加上教师的巡查辅导,就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画图做练习,杜绝了完全不懂,一笔都不懂画的同学。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理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二、小组学习的成效
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采用小组学习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如下: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特别是在课堂练习阶段,小组4人间的讨论比较热烈,相互辅导,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画图,在练习中逐步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在画完图后,小组内互相观察其他同学的答案,比较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共同找出错误,这样加深了对知识的再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良好。特别是对那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他们在小组组长和组员的帮助下,理解知识后就更有动力去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学生畏学、厌学的情况大大减少。
2.教师辅导学生比较到位、全面
把学生分为16个小组后,教师能够对全班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关注和辅导。因为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教师只需检查其作业时,给一点点提示,所花时间不超过半分钟。这样对那些整个小组成员学习都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就能花更多的时间对他们给予的辅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这样,老师在课堂练习阶段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只需要检查辅导完16个小组,就基本掌握了64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这大大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3.学生的画图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根据轴测图画三视图”和“绘画轴测图”两个知识点上,学生掌握得较好,几乎全班学生都能掌握。机械制图是一门需要理解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需要理解后才能开始画图,而最直接的理解办法就是模仿。而小组学习刚好就提供了学生更进一步模仿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的画图也能提供学生模仿的机会,但是当学生在课堂练习时,部分学生有可能又忘记了。这时,小组中学习较好的组长就能帮助部分组员再次记忆起画图的过程。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练习,在练习中加深记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根据四个年级学生画图小测(相同的试卷)的情况比较,可以知道采用小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见下表)。
.png)
(注:完成率为学生画图的完成情况和正确情况的综合评价,假设该图为10分,如学生得6分则记入完成率。)
4.学生间的沟通辅导比老师的讲解辅导更加有效
在实施小组学习后,笔者发现在以前经常遇到的不论用什么方法讲解知识都不能让个别学生明白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在辅导过程中,其他听懂的组员偶尔的补充就能让这些学生听明白。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比较相似,理解新知识的角度几乎相同,且他们彼此沟通、辅导起来更容易。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由不懂到懂,而教师讲解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走下去学生应该懂。而小组学习就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思路进行了同一高度学习水平的阐述和再次加工,让部分学生能更容易理解,那么由小组的组长或组员来辅导不懂的组员可能比教师的辅导更有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小组学习遇到的困难及改进方向
1.个别小组的纪律问题
分了小组后,学生之间的讲话就更容易了,个别小组在上课时容易分心,学习不专注。教师除了加强纪律管理之外,还要定期对部分小组重新分组,分开喜欢讲话的同学。同时严格检查课堂作业情况,给予部分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或额外作业,让其没有时间讲话。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学生是否因为不懂,无所事事而讲话,如果是则要立刻予以辅导,尽量引导学生投入课堂学习中。
2.小组的良莠不齐问题
在小组学习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如果小组中有一位同学的学习能力强,则整个小组的4位同学对知识的掌握都不错;但如果小组中的4位同学的学习能力都不强,就算有老师的关注和辅导,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还是较差。因此,需要对这些小组进行重新的分组,特别是要调换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让小组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3.个别知识点不适合采用小组学习
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三视图”、“轴测图”、“剖视图”、“断面图”等需要理解,而学生又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采用小组学习的效果比较好;而在“特定要求尺寸和简化尺寸的注法”、“简化画法”、“螺纹标记”、“零件图的尺寸注法”等只需要记忆,而知识点又较多的内容,采用小组学习的效果就不明显。这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学习,需要合理运用。
四、结束语
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冯恩洪教授认为:“有研究显示,老师在讲授后24小时,学生的知识巩固率为5%;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24小时后知识巩固率为50%。” 这句话也表明学生间的互助学习是非常有效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制图课程中引入小组学习,就是把传统单纯的“教师→学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学生←→学生”互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教学生”,“学生练学生”,“学生强学生”,不仅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都能更好、更充分的理解机械制图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力和绘图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幼龙.机械制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8
[2] 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范式”[N]. 中国教师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