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期   作者:孙千惠
[导读] 以往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大多关注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以及毕业就业
        孙千惠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
        摘要:以往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大多关注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以及毕业就业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校内教学效率提升没有足够的关注。因此,高职院校亟待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本文主要从扩大管理范围、拓展管理内容、加深管理深度、优化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入手,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展开研究,以期为促进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创新路径
        前言:国家的富强刺激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国家未来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并不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样的教育管理便是有失偏颇的教育管理,无法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也无法提升院校的竞争力[1]。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探索,以此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扩大管理范围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因此在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院校应当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扩大管理的有效范围[2]。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有效范围为课堂,其他学习活动则缺少教师的参与,因此学生的实习场地以及课后生活都较难受到学校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在以就业为指导的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应当派遣教师与学生搭配进入企业,以此提升学生实习的有效性,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共赢。
        以校企合作为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常见疏漏之处。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秉持着“送出去”的原则,在学生前往企业后便对学生不闻不问,一切教育交给企业。这样的管理模式便容易造成学生实习效果较差的结果。学生需要的是在企业中进行合适的实践学习,而企业能够给学生提供的资源却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需求。以汽修专业为例,有的学生基础能力较强,但是企业以安全等理由,只为学生安排一些基础的工作,这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心态。对此,高职院校可效仿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教师入企,校企合作”活动,将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融入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即院校应当加深校园与企业的合作,将教师与学生搭配送到企业中,其中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而教师既可以扮演前往企业进修的角色,也可以扮演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的角色。如此,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便能够有教师进行看管与指导,企业也能够在教师的辅助下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实习工作。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背景,拓展管理内容
        当前的教育背景是素质教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几个问题。高职院校便应当基于素质教育的背景,拓展教育教学的管理内容。即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监督管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方式,也需要对校内思政教育与德育的教育方式与有效性进行监督与管理[3]。
        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这三类素质与专业技能素质有较大的差别。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能够通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成绩直观体现出来,而学生的思政等素质却无法进行量化分析。对此,学校应当以其他方法间接了解学生们的其他素质。以德育为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应当关注的重点。院校应当制定合理的德育管理制度,并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与便利。比如,许多院校将德育当成了一门理论课程,教师开展的德育课程也主要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宣讲。对德育以及高职学生而言,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低效的。相比之下,中华女子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则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了更高效的德育教育。

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意识到实践是德育的重要方式,并主动与当地的各社会志愿团体联系,让德育教师们能够以学校名义与这些组织进行沟通,然后寻找适合学生的志愿活动。然后,教师应当在学校的监督下,让全体学生都至少参与一次志愿活动,以此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此外,学校还需要为校内同学的自主志愿行为提供记录与辅助,以此作为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
三、基于“微”时代特征,加深管理深度
        当前时代不再只是课堂教育的时代,学校与教师可借助时代的“微”特征,通过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管理。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要组织各专业的教师们通过各种微渠道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并且通过这些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由单纯的课业交流逐步深入到生活、学习、理想各方面中,以此让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状态,以便学校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重点和方向[4]。
        高职院校可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效仿对象,将微媒体作为对学生进行间接教育的渠道,以此加深管理的深度,增强管理的有效性。以德育为例,院校在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渠道后,可以与志愿团体保持密切的沟通,收集参与志愿的学生名单,以及在志愿活动中表现优秀学生的具体事迹,然后将这些事迹制作成德育的推文,发送在校内的微媒体账号上。如此,院校既能够以权威的身份对这些乐于奉献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又能够借用这些学生的事迹打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对其他学生也施加一定的影响。此外,微媒体还可以辅助院校加深自己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度。院校应当要求校园中各学生社团以及各班级学生干部、校内教师都关注院校的微媒体账号,并鼓励上述对象在遇到需要学校出面管理的问题或者趣味事件后,积极与院校微媒体账号互动,以此让院校对学生的生活情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增强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程度。
四、基于教育管理的效率,优化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探索时,也需要注意自身管理效率。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完善的分级管理制度,即大部分的管理权柄都集中在学校的领导手中,一旦需要开展某样工作,就需要由教师向学院领导申报,然后再由学院领导向学校领导申报,这就为教育教学管理增添了难点[5]。高职院校需要优化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多级管理制度,并将这样的制度渗透在其他教育管理工作中。
        如前文所述,院校可以拓展“微”教育教学管理渠道,在建设这一渠道时,院校需要设计好相应的管理制度。首先,院校需要规划好相应的“微”渠道管理运营队伍。这一队伍应当由德育教师、具有传媒基础的教师与领导构成,并且拥有较大的自主运营权限,即不需要事事汇报,只需要接受学校领导的监督。此外,院校还应当以这一运营队伍为基础,设计管理制度,比如运营队伍有较大的自主运营权限、应当积极拓展学生参与到运营队伍中实习、应当保证运营内容的正确性等。如此,院校能够为其他制度的优秀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做到准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一阶段,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模式已难以满足国家对高职院校教育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探索。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创新探索时,院校需要注意当前时代的职业导向特征、素质教育特征、“微”特征,结合这三个特征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途径、形式进行合理的创新,以此达到提升管理工作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琼.新时期就业形势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路径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7):127-128.
[2]于杰.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路径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5):25-27.
[3]龚雪.就业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路径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3(20):217-218.
[4]崔樱馨.试析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11):110.
[5]卜子淇.基于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18(19):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