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婷婷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靖安乡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中小学教学阶段,既是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时期,也是学生德育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的学科素养与德育水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看待,并在教学中将教学课程与德育目标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在吸纳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有效的德育教育,促使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同步发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德育教育在中小学课堂上的无痕渗透。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新途径
前言
随着我国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素质教学理念扎根人心。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德育工作处在首位,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迈好人生第一步,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中小学作为他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学生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中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教师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也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为学生探求德育发展的新途径。德育教育是一项最基本的素质教育,也是新时代中小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思想教育。为了促进学生德育意识的养成,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进行德育渗透成为了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下面我们就针对中小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展开简单策略分析。
一、注重言传身教,为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好榜样
中小学生行为品质大多来自模仿,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导致他们喜欢学着周围的事物去做,教师必须从自我我做起,时时处处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好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将粗话,要讲文明礼貌,要求学生不乱仍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二、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挖掘德育教育渗透新途径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德育教育虽然涵盖的内容广泛,但归根结底还是本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精神修养为主要目标。中小学多样化的学科特点,也为德育教育的渗透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转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以及其德育教育作用,为学生挖掘接受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整合课程内容和德育元素,以期能够提升学生的内在涵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1]。
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以课本资源为着力点,采取课本剧、情景剧等多种形式,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兴趣、能力等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不仅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而且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开辟了思想教育活动的新途径。例如,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一门非常适用于德育教育渗透的学科。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素养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德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渗透德育思想,引导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以及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优越的德育教育价值,促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品质人才。
三、注重情感开采,培植学生德育意识的感知能力
情感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也是人类阐述心灵体会的主要形式。素质教育不是填鸭式的强行灌输,而是人性化的引导和渗透,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让学生的德育意识良性发展。因此,教师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开采,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有效的情感渲染,引领学生走入曼妙的情感世界,以情感驱动学生德育意识的活性,使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更加敏锐更有层次感,进而培植学生对德育意识的感知能力,发挥德育教育渗透润物无声的卓越效用[2]。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厚的情感,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动之以情、渗透德育思想的好机会。
例如,在小学语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课文情感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认识课文生字词实现本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和学生一起对文章情感进行深度品析,引导学生对毛主席和人民群众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产生深刻的认知,体悟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懂得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获得美好的生活,还能为后人带来福祉,进而领会到“饮水思源”的人生道理。这节课的德育教育效果非常明显,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让学生的感恩情怀得到显著完善,非常有助于学生德育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准的提升。
四、深入挖掘教材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情操
在中小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渗透的手法应该是具有动感和弹性的。动态调适主要包括学生身体和思维两方面,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激发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兴趣,活化学生的心灵空间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真知,促使学生的身体得到舒适活动体验的同时,也能通过课堂活动无形中提高内在品质情操,实现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的教学理想。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课本是教育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及思想教育,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各学科的教材,都是依据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该学科特有的知识体系编排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掘该学科的特点,使知识的掌握与德育教育做到有机的揉合,自然的渗透。
例如,在中学体育课程“跳高”的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借助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的好机会。众所周知跳高这项体育运动对动作要领有一定的要求,部分学生反复练习也无法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要疾言厉色的加以训斥,而是耐心的和学生寻找错误原因,鼓励学生继续尝试,直到习得要领成功完成跨越式跳高。在这个身体与思维都处于运动状态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也养成了顽强勇敢、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促使学生的内在品质情操产生质的飞越。
五、引入网络教学,开启德育教育渗透新局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学备受推崇,网络教学不仅立足于“互联网+”的新背景,也能满足新时代中小学生多样化的提升需求。因此,教师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时,应该大力引入网络教学,为德育教育渗透开启新局面[3]。
例如,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献给父母的爱》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网络资源中搜集一些关于亲情的案例,结合本课的知识目标制成网络教学课件,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感受到无私的父母之爱,并学会感恩和回馈。网络教学不仅形式新颖,而且直观生动、高速便捷,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生趣盎然的网络环境,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也能明显降低学生对接收德育教育的抵触心理,还能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探索新知的能力。因此,网络教学是教师在中小学渗透德育教育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也是未来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必然的教学发展趋势。
六、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教育全面深入学生的各个方面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设法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善于激励学生将这种进步发扬光大。决不能只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不能夸大学生身上的缺点,否则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例如,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级星级积分榜”的运用,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及时地给予肯定,适当的加以表扬,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积分标准,把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充分得以展示奖励,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头像升级、积分进化变形、积分兑换小愿望等一系列有趣的形式,变被动评价为主动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自觉、自律中持之以恒,一点点的去进步,逐渐养成良好品质。
总结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标的核心指导思想。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应该受到关注并与学科教学并驾齐驱。因此,因此教师在研究学科教学策略时,也应该将德育教育纳入课程规划,将教学课程与德育思想融会贯通,春风化雨般播撒到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探求综合素养和谐发展的新途径,让积极深刻的德育观念在学生的精神世界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李自青.浅谈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8):160.
[2]阎家祎.以德育特色课程推进学校研学旅行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2020(10):74-75.
[3]张永霞,申来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依据、思路与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