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李梅琼
[导读] 摘要:本文就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的介绍,介绍了其试验检测项目,分析了其试验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沥青混凝土公路施工提供参考以及借鉴。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老君山镇八十一工业园区  671300
        摘要:本文就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的介绍,介绍了其试验检测项目,分析了其试验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沥青混凝土公路施工提供参考以及借鉴。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重要性
        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明确公路工程的具体施工质量,与此同时结合检测结果判断工程质量能否满足相关工程项目设计以及规范要求。此外,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过程中,还可以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使后期施工获得借鉴以及指导,由此可见做好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的试验检测工作意义重大。
        1 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的重要性
        1.1 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沥青混凝土公路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其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材料。通常情况下,原材料的质量会对整个公路的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然而,从当前实际施工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实现施工时间以及施工成本的有效节约,在选择原材料时采取就近取材的方式,这样会对工程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避免,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在使用原材料之前,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检测,施工人员需要结合检测结果判定材料能否满足施工要求,进而使施工原材料的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1.2 为施工主要控制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
        施工参数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造成影响。简单来说,任何一个数据都是施工的一项标准,会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造成影响。只有经过多次实验才可确定沥青混凝土的油石比、级配曲线等数据最为准确的结果。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只有最准确的数据才能使沥青混凝土的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与此同时,在大面积铺设沥青混凝土公路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应路面开展试验铺设,其最终目的就是对采用相关参数所开展的施工最终效果进行检验,只有经过多次试验才可最终确定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即使在实验当中已经铺设成型,相关工作人员还需开展钻芯取样,以检测相关试件的技术指标,保证其满足公路建设的相关需求。
        1.3 控制施工质量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当中,试验工作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试验工作的基础之上可以不断掌握当前施工的实际质量,明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通过对沥青混凝土工程路面进行测试,可以帮助施工人员全面掌握当前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具体施工质量,经过测试如果路面不合格,施工方就必须及时对其进行整改,使整个公路工程的最终质量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2 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项目
        2.1 弯沉值
        弯沉值较为常见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2.1.1 贝壳曼梁法
        在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试验检测过程中,需要支架始终处于平稳状态,还需将其置于中心位置,避免因位置偏移而使试验数据出现误差。在试验检测过程中,需要对天气因素进行充分,尽可能避免在雨后或者大风天气检测,这是由于雨后路面水分含量较高,可能会使试验检测结果受到影响,而大风则容易引起百分表读数误差的出现。在对轮胎以及路面接触面积检测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宜的设备,使试验检测的效率得到保障,将测算数值的精确度控制在一个标准范围内,从而实现试验检测误差的有效控制。在试验检测过程中,采用路表温度计测量空气以及路面的问题,同时需要对测量前5天的温度进行提前测量并选取其平均值。如果厚度超过了标准面层,在弯沉值试验检测过程中就必须对温度进行修正[1]。
        2.1.2 激光弯沉测定仪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在车后轮隙内固定激光弯沉值测定仪,接着将车驶开,此时路面会出现会谈并发生变化,同时仪器上会现实相关数值,通过该数值即可计算出回弹变形,在多次试验测定基础之上计算其平均值,在此基础之上算出最终的试验检测结果。
        2.1.3 落锤式弯沉仪法
        采种方法需要借助计算机对液压落锤装置进行控制,保证满足相关质量要求的重锤开始自由落体运动,在承载版冲击力的作用下将其传至路面上使其发生进一步的弯沉。在实际试验检测过程中,需要对测定点的距离进行多次改变,结合不同距离处变形值的大小对路面弯沉值进行计算。


        2.2 抗滑性能
        一般采用手工铺砂法进行抗滑性能的检测,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每隔200m的位置需要进行一次检测,同时每一个位置至少需要测定三次,保证三个点均位于轮迹部位,将测点间距控制在3-5m。手工铺砂法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检测方法,在检测时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错误,极容易导致最终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使工程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
        2.3 压实度
        2.3.1 环刀法
        环刀法通常用于没有骨料的细粒土检测,其具体操作较为简单,但是极容易受到土质的影响。因环刀入土过程中会使土地发生松动,进而导致干密度的降低。
        2.3.2 灌砂法
        灌砂法是一种是一种适应性较为广泛的检测技术,其测定结果较为精确,但是其具体操作过程中较为复杂,因而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需要对标准砂密度以及锥体重进行经常性的检测。
        2.3.3 核子密度仪法
        核子密度仪法可以实现湿度以及含水量的快速测定,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不会造成任何破损,同时其操作较为便利,但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需要首先与灌砂法进行对比以及标定。
        3 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试验检测工作需要在室外开展,因而其实际检测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降低。通常情况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人为因素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设置一套科学并且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帮助各个部门明确其自身职责,同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管理漏洞,进而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在沥青混凝土路面试验检测过程中,常常出现因人为因素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情况,例如在路面摊铺过程中,如果平整度检测数据出现异常,而施工人员没有及时查找异常数据出现的原因,极容易导致施工质量无法满足相关标准[2]。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必须对各种人为因素加强控制,对检测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进行不断的提升,同时提高其责任意识,保证其一旦发现问题能够立即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3.2 检测制度
        除了施工管理、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控制外,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还与路面试验水平密切相关。因而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严格监督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的试验检测活动,避免任何不规范操作行为的出现,保证检测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程开展试验检测操作,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保障。
        3.3 检测结果差异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过程中,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差异。一些检测人员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检测点出现不准确以及读数误差等的出现,进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3]。与此同时,在试验检测过程中,由于操作设备没有进行校准或者操作设备精度不足,常常会导致试验检测结果出现误差,进而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 提升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的措施
        4.1 对试验检测队伍加强建设
        试验检测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的试验检测质量,因而必须对试验检测队伍加强建设,结合当前试验检测人员实际水平,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教育方案;对检测人员定期开展培训以及教育,使试验检测队伍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保证其规范的开展试验检测操作,使数据的真实性以及结果的可靠性得到保障。与此同时,还需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要求,依法开展检测工作,使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检测质量得到保障。
        4.2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在试验检测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各种试验仪器设备属于基础设施,因而在沥青混凝土路面试验检测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保证配备充足的试验仪器以及设备,同时保证相关设备的精准度能够满足标准要求,定期维护并检修设备,使其始终处于正常状态。此外,还需不断引入新的试验仪器以及设备,使试验检测的准确性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洪宇. 浅析沥青混凝土路面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J]. 建材与装饰, 2017, (47): 88.
        [2] 李林兵. 公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检测技术的研究[J]. 工程建设, 2017, (5):92-94.
        [3] 曹华凤. 试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试验检测与质量控制[J]. 建设科技, 2016, (10): 112-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