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早然木 托和尼牙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126
摘要:新时代下,全国各地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对高校自主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因为其地区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导致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式势必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有所不同,对高校产生了一定冲击。本文立足新时代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现阶段新疆籍少数民族的教育管理出发,为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意见提供了建设性意见,望在研究之后为高校提供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教育;培养模式
一.背景浅析
教育是实现新中国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教育工作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建设思路和体系。民族教育全称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衍生出了顺应不同时代的政策要求。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但是疆内的初等教育体制发展的相对完善,随着疆内人才向内地引进,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培养的问题逐渐显露。随着时代形势的变革,在新形势下新疆籍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培养的重要意义,根据其特点,构架有针对性、符合客观规律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的育人体系。
二.研究意义
学生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区域发展的基础,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重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模式在长远意义上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新疆问题是我国区域和平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实现和平发展、统一共荣的基础是培养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和即战力,因此关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三.现状分析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不同于其他地方少数民族学生,只有通过分析现有问题,观察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符合时代规律的新育人体系。笔者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从预科和本科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出发,结合实际教学管理经验,由教育管理实践和学生自身问题两个维度总结分析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的问题现状。
3.1传统习俗和生活差异带来的影响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多才多艺,他们往往有着高出其他学生的艺术天赋,这导致他们更愿意参加相关的晚会或者文体活动,从而忽视了学业。
新疆地区同内地存在饮食差异,学校会为存在饮食差异的学生提供民族餐,但是民族餐厅的价格又普遍高于大众餐厅且餐食种类较之大相径庭。
3.2族群认同导致不能良好融入高校生活
族群认同、族群关系和族群冲突的协调性作用共同体现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身上。文化差异是出现此类问题的源头之一。
1.语言作为交流学习的基础,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新疆地区区域面积辽阔,发展程度层次不齐,差距较大,导致来自边疆的学生不能流利地使用汉语进行学习和沟通,语言障碍经常会导致其出现跟上进度难、参加社团难、交际往来难等问题,这使得部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只与本民族的学生交流沟通。
2.学术作为交流学习的重点,是高校教育的关键。大多来到内地高校的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本科生都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对党的政策倾斜怀着感激的心态,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是其他学生的数倍,但是因为在疆时期的初中等教育落后,导致其努力学习取得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3.3存在心理表现两极化的情况
我国民族教育背景的理论思想之一是民族涵化思想。所谓涵化是指文化变迁,包含融合、同化和反向变迁三个部分。三者共同实现才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高校的学习生活。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因为适应能力不同,且缺乏理想信念和实事教育,导致教育管理没有起到该有的时效性,因此学生在高校学习的心理状态普遍呈现两极化。一部分学生因为语言沟通等问题存在心理自卑情况,一部分学生没有接收到足够正确的引导,在交往沟通的过程中出现了侧重偏差,致使学生容易沉溺在安乐乡,寄心于聚会享乐等无效社交上。
3.4对相关照顾政策存在依赖性
很多高校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降分及格制和多次补考制等制度,这些政策和措施考虑到学生程度差距较大,故存在与内地学生不同的评估标准,但是存在部分汉语水平过关的新疆籍民族学生因为享受优惠政策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2],过度依赖、错误理解优惠政策的意义和作用。
四.建议思考
1.管理培养模式
1.1刚柔并济的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模式较于其他学生管理应该有所改变,刚性要求,柔性管理。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具有特殊性,在管理育人方面更应该结合民族教育背景,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刚性要求,减少成绩方面的政策倾斜,在德育方面实施柔性管理,全方位多维度对学生展开关怀,而不是刻意的去强调德育的形式。刚性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才率、减少学生对政策的依赖,也有助于减少“新疆籍学生就是靠政策”的舆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柔性的德育管理可以有质量地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态度,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1.2教管结合联动的管理格局
正确认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学校少数民族管理办公室应该和学校教务部门进行有机合作,开展联动管理,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专门的人文关怀加护、培养方案、就业培训,以帮助学生迅速融入校园,注重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强调育人质量。教管结合联动的管理格局有助于在学生有民族教育的背景下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思政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的功能在于感染、导向、凝聚、激励和自我教育。思想引领是前提,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思想上的清醒。学生思想引领的首要体现就在于学生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人生航向上。将民族学生思想引领的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化于境、同化于群,真正落实到思想政治进步,落实到成长成才,落实到建功立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竞争精神和奋斗精神。
2.1以点带面的教育方法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由有突出能力的少数民族学生带动部分处于队伍末尾的学生,以点带面带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队伍的发展。
2.2创新多元的教育机制
思政教育的重点是教育质量。多元的教育机制可以覆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的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1. 高屋建瓴:切准民族学生思想引领的时代方位。
加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荣誉感,重视思想建设,筑牢民族团结基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弘扬和传播优秀文化作为教育目的,形成了较好的内容传输机制。
2. 铸魂育人:把握民族学生思想引领的精神信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搭建学生动态档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定期进行晚点名教育,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校纪校规意识。
3. 开拓创新:提高民族学生思想引领的真实本领。
搭建“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成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公众号,内容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的先进事迹、内派老师的指点教导、民族基本知识的科普与优秀学长的经验分享,全方位多角度的增加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覆盖面。做到虚实结合、上下贯通,让学生把想法变成说法,把说法变成做法。
多元化的思政教育体制可以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系统立,潜移默化的将民族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提高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认识。
2.3关注安全底线意识
抵御三股势力渗透是民族教育的重中之重。进行家访时与当地村委会、社区形成家校联动;与学校当地派出所形成警校联动等互动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教育安全周,邀请校内外开展安全教育。
3.人文教育关怀
3.1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是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难以适应、融入校园的重要原因之一。要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亲群体的新特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有效性。
构建网络情感教育平台、开设通选课,为学生开展讲座、沙龙都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开设专门的联系通道,保护学生的隐私。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按照等级进行档案记录,跟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处理好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走进学生心里,让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
3.2学业帮扶制度
成绩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在上文提到过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作刚性要求,但是部分学生确实会出现因为基础薄弱而掉队的情况。为这部分学生开设学业帮扶,邀请老师和成绩优秀的各民族学生定期开展补习,同时为部分掉队严重的学生开设一对一的学业帮扶,在促进民族团结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且考核学业帮扶的实际效果,选择最适合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帮扶模式。
结语
新疆因为其独有的自然环境、时代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添上了艳丽的一笔,但是与此同时,新疆地区的发展建设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解决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面临的挑战,必须做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优良学风为龙头,将学生能力提升作为抓手把培养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当作事业,把服务学生当成享受,把工作内容做成学问。在这条漫长的改革道路上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妤.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
[2]熊欢.基于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存在问题的研究——以黄石某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137-138.
[3]熊欢.基于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存在问题的研究——以黄石某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137-138.
作者简介:阿依早然木·托和尼牙孜(1995-)女,维吾尔族,新疆阿克苏人,本科学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