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其武
(陆军边海防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陕西西安710108)
【摘 要】实践课程是生长学员打牢技能基础,熟练掌握现行装备,提升组训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的主干课程。随着现代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任务的变化发展,装备训练要求的提升,实践课程建设也必将随之进行创新发展,使之成为打牢学员体能基础、锻造良好技能的强劲内容。
【关键词】 实践课程 教学
随着现代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实战化训练要求的提升,实践课程建设也将随之进行创新发展。如何以先进的前沿理论牵引训练发展,完善法规制度、规范训练内容、适应新的运行秩序是课程建设研究的主要方向。必须要从院校教学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改革考评方式,全面解决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基础课目的薄弱性和解决训练场与战场无缝对接等各类问题。
一、从未来任务看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是基础理论模块。主要包括装备发展的前沿、基础原理、基本常识、应用规则和组训方法等。应针对作战环境的不同,强调以掌握基础理论为教学目的,突出重点和难点,使教学对象对装备实践学科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二是基础动作模块。主要包括我军分队装备训练,这是装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打牢基础,从基本动作到使用方法,根据装备特点和教学对象操作熟练程度,采取训考结合,做到训中巩固、考中提高,必须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人才培养所规定的各项训练内容,并使所训练内容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按照教学规律将掌握技能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应用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使用目前分队现行装备进行大量实践,以及组织指挥实践等内容,突出各种装备的应用训练,在训练中重点突出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技能。可结合不同的地形,实现技术训练和战术应用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固定化和模式化的单一性训练。
四是专项训练模块。主要包括特种装备训练和系统集成训练等内容。突出对特种装备理论、战场应用、装备系统、实战系统等知识的学习,根据不同学员的训练特点合理分工,进行专人专项、定人定位分层细训。
五是心理训练模块。未来高技术、大威力武器装备的软杀伤能力将大大增强,与此同时,心理防御问题也将日益突出。
心理训练要根据装备操作课程内容进展情况,适时营造逼真的战场氛围,增设实战心理训练内容,提高学员对恶劣战场环境、气候条件的生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二、从任职需求看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装备训练作为部队军事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战化训练水平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生成。因此,院校装备操作实践课程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整合和外部衔接,将训练场与战场无缝对接,将体能、技能与战术训练进行深度融合。一切从实战需求出发,从难从严训练,着力深化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快推进新形势下边防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和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改革步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实施多样化组训模式
积极有效的创新组训模式,提高训练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武器装备的实际应用能力尤为重要。一是多装备组合套训,提高教学训练效益。按照基础训练“三同三不同”原则,采取分专业、分课目的办法,进行多装备穿插交换训练,进行多装备组合训练,使每名学员各训所需、各有所得。二是多手段并用合训,调动学员训练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员训练的积极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要增加操作时机,提高实践应用效果,更要探索模拟仿真训练,巩固装备操作实践动作形成。三是多课目穿插联训,增强学员综合素质能力。采取多课目穿插联训,在编组联训中配好训练套餐 , 区分层次练兵, 可将多装备实践课目结合起来,融入战术背景,模拟进攻战斗进程,努力实现固强补弱,不断增强学员战场综合应用能力。
(二)搭设信息系统性训练平台
引进装备训练信息系统和成绩分析系统,可提高装备实践性训练的效率。改造训练场地,配套完善“桑赫斯特”式的训练平台,按照桑赫斯特训练模式,设置实战中容易出现的困难和操作内容,突出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能力,变“保姆式”教学为“主导型”教学,加强军事训练条件建设,营造更加逼真的战场环境设施,完善军事训练考核机制,增加对抗性、团队性考核项目。
三、从综合考核看实践课程评估方式的改革
借鉴国际军事竞赛的成功经验,全程考核以时间为基线,将基础技能有机的“串珠子”一样在一起进行训练和考核。通常考核都是分内容平静的环境下进行的,这样只能考查到学员对动作和技能的掌握表象,而没有把学员置身于一定战场环境当中。要融入战术背景,模拟战斗进程,用情况和目标显示引导学员,让学员结合实际采对多各类、多课目、多形式进行装备操作应用,在考查单个学员装备操作成绩的基础上考查团队协调、合作能力,增加学员班组配合消灭敌人、完成作战任务的考核项目,从进入阵地到分工协作完成装备操作应用,再到撤离战场的全过程,由班组指挥员全程指挥,模拟真实战场集体完成作战任务,增强学员团队配合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