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古镇是我国古代传统村落自然演化的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它们代表着我国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历史传统、建筑风格、行为艺术,也是反映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丰富的保护和研究价值。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古镇在生态环境、历史风貌、居住条件上逐渐恶化,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已刻不容缓。本文从四川平昌县白衣古镇的保护和规划入手,分析历史古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在规划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我国各地的历史古镇保护提供参照。
关键字:历史古镇、保护、规划
一、历史古镇保护和研究的意义
第一,历史古镇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见证,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我国不同区域的城镇的发展历程,代表着当地不同的文化习俗、建筑风貌等特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二,不同区域的历史古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研究和保护历史古镇,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第三,不同区域的历史古镇,因其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的不同,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城镇风貌,反应了各地历史发展的区域特性;第四,历史古镇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其自然的发展逐步与古镇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各地的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对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第五,历史古镇一般是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政治、文化、宗教、军事、商贸、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对研究我国区域交通有着深刻意义。
二、白衣古镇的保护和规划
2.1规划背景。白衣古镇位于四川东北巴中市平昌县,距离平昌县城25公里,距离巴中市94公里,距离达州80公里。白衣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传统村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汉中古道上的柳州故城,古镇历史遗存众多,宫庙林立、大宅恢宏、商铺高敞、氛围古朴,周边自然环境独特。保护好白衣古镇,并处理好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使其成为巴中地区乃至巴蜀地区标志性的古镇节点。
2.1现状分析。
(1)古建及街区:白衣古镇历史上商贸繁荣,宫庙林立,具有众多特色建、构筑物。重要建筑物有以吴家为代表的官绅与宗族、家风文化遗存吴氏宗祠、翰林府、太史第、三重府第、吴德潚府第、吴德澍府第、吴钰府第、吴幼眉公馆、吴记当铺及吴家戏楼等,还有宗教文化建筑文昌宫、万寿宫、禹王宫、白衣庵大庙、灵官阁、文庙等宫庙建筑,以及大同社、栖留所、好事坊、字库塔等其他公共建筑;历史街区有水巷子、下街等主要街巷、宅院巷道及连接码头的街巷,并保存有古树、古井、码头、牌坊照壁等。其中风貌较好的建筑主要沿水巷子、狮子街、新牌坊街等传统街巷分布,以吴家建筑及宫庙建筑为主。建筑年代与风貌分类对应分布,明清及民国建筑主要沿传统街巷分布,现代建筑主要沿村道分布。传统建筑结构以木、土、石等体现川东北传统建筑特色,现代建筑则以砖、砖混结构为主。木梁架结构的建筑多采取穿斗式,部分与抬梁式相结合。古镇内建筑高度以一层、二层为主,仅有少量后期新建的多层建筑沿主要车行道路村道分布。因古镇内建筑多为年数较久的老建筑,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建筑质量较差,属于危房。其他建筑质量普遍一般,质量较好的建筑仅占11%。川东北传统建筑以坡屋顶为主,现代新建建筑则以平屋顶为主。古镇内建筑保持传统建筑风格,以坡屋顶建筑为主,约占63%的比例。白衣镇主要功能区逐渐迁至巴河对岸,古镇现状空置建筑较多,仅保留维护基本生活需求的建筑功能。古镇内建筑产权以私有为主,主要为居住及商住;国有及集体产权亦占一定比例,以公共建筑为主。部分居住建筑内产权混合,在进行保护整治时应重新明晰产权。
(2)用地现状:详细规划范围内,仅有39.28%的镇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内,以居住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为主。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的37.78%,为三类居住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的36.12%,主要为沿巴河设置的滨河林带防护绿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较多,但空置率高,包括行政办公用地、中小学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及宗教设施用地。古镇内有少量工业用地及物流仓储用地,分别为古井龙泉水厂及粮站。
(3)交通现状:现状村道为古镇与外部联系的主要车行道,分别与202省道及101省道连通。次要车行道为村道向北连接钟家山居民安置点的道路,以及村道向东连接古镇建设指挥部的道路。古镇内部以步行交通为主。其中水巷子、下街、狮子街、新牌坊街、新街为古镇内部的主要步行街巷,街巷两侧历史风貌完整。其余次要步行街巷分别与村道及主要步行街巷连接,通向古镇内部各建筑。
2.3现状问题分析
(1)整体风貌——虽然古镇整体传统风貌保存较好,且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但主要集中在下街至新牌坊街两侧的核心区域内,新街及村道两侧沿线建筑多为现代新建,影响古镇的整体风貌与历史氛围。
(2)建筑文化——大量历史上的重要建筑消失、破败,且文物建筑保存不完整,仅剩部分格局。由于资金短缺,现存的文物建筑缺乏修缮,面临着继续损坏乃至消失的危险。一部分传统风貌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质量较差,成为危房,另一部分则因为居民对生活改善的需求,被拆旧建新。无论是自然或是人为的破坏,都使得古镇内的建筑遗存面临消失的危险,丰富的地方文化将无以展示传承,古镇的传统风貌面临挑战。
(3)区域活力——白衣镇政府驻地于2004年搬迁至巴河对岸,导致公共设施的搬迁和空置,古镇区迅速衰落。工业、仓储及大量的空置用地占据了大面积土地,影响古镇风貌且浪费土地资源。古镇内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缺乏吸引力,人口流失严重,社会生活与商贸活力丧失。
2.4解决措施
针对现状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筑保护与整治措施,恢复历史上的重要建筑,控制新建建筑风貌,保护古镇的历史风貌;调整规划范围内用地功能结构,梳理街巷系统,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利用物质载体充分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提升古镇经济,恢复商贸活力。
(1)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文物与历史建筑的修缮、复建,整治风貌不协调建筑,保护古朴的历史环境氛围,再现白衣古镇的完整历史风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古镇。
(2)依托以吴家家风及孝道文化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家风文化建设基地,并结合具有巴人风情的非遗项目及官绅文化、商贸文化、宗教文化,使其成为川北特色的文化名镇。
(3)利用古镇周边优质的山水与坝田资源,维护古镇生活与耕作相融合的居住环境,针对现代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发展农林与乡村休闲产业,打造高品质田园风情的休闲小镇。
三、总结
历史古镇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现代化的城市街区无法体现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保护与规划历史古镇对研究社会发展、交通区位、政治经济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看到历史古镇所独具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还应发展其巨大商业价值,一座拥有完整历史风貌的古镇不仅是昨天的辉煌,而且是今天的财富;在历史古镇的保护中,只有坚持把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1] 关伟.古镇旅游开发中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J]. 建材与装饰,2018 (50):147-148.
[2] 欧阳亿,刘向林 . 古镇旅游开发中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分析——以大通古镇为例 [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
报,2018,33 (2):81-84.
[3] 肖竞.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2015.
[4] 孔惟洁.城市历史空间模式与保护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