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流失会给人类带来很多的次生危害,也会影响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本文针对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探究,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探究
水土流失,是在人类活动、风力、重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土壤侵蚀,进而导致水土资源受到了破坏。这会使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其中水土流失最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引发更严重的环境问题。要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应对和处理,强化水土保持,使生态自然修复和文明建设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作有效实施,在有效降低环境问题发生概率的同时,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发展。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工作进展
当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知片面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要想顺利推进,就要积极开展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评价和诊断工作,主要针对土壤侵蚀的强度以及土地退化的程度做全方位、多层次、细致化的诊断,从而确定并实施最恰当的修复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进行过程中,诊断和评价工作不精准,影响了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效果。在判断是否采用人工干预手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影响植被建设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面的工作进展。第二,宣传不到位,无法发挥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水土保持是全民性的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公民的作用。只有每个人都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自发地保护水土资源,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整体水平。现如今,我国对于水土保持相关内容的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没有征求水土治理区群众的意见,很多措施在实施中甚至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进而影响了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效果。第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面采用的科学技术不够成熟。需要不断加大科研技术的投入力度,增加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综合性评价,实现生态修复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果。
二、水土保持的措施
1、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指的是防治水土流失,改良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山区丘陵等地带的水土资源,提升这些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在充分利用的过程中挖掘其中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价值。
2、具体措施
在水土保持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措施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农业技术措施;第二种是林草措施;第三种是工程措施。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拦截降水,减少地表的径流,防止土壤肥力下降。其中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是当前采用最多的方式。工程措施是在局部小范围之内改造地形提高土壤整体的渗水能力。即便在雨水天气土地也不会遭到侵蚀。林草措施是在土壤表面种植林草提升整体的抓附能力。土壤即既不会直接接触到雨水,也不会直接受到冲击。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农业技术措施是指采取一定方法提高水分的渗入时間,使土壤的肥力及保水能力提升。
三、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质,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生态环境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水土资源的稳定性,因此应当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够确保生态系统内的水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也才能够有效维护生态平衡。
四、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监督过程中的作用
1、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水土流失会降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自然灾害出现的概率也在不断的增加。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通过建设水库,能够减轻洪水对于河道的破坏,能够削峰调流。水土保持工作能够通过减少地表径流以及泥沙的流失量,拦截泥沙、储存泥沙,降低泥石流灾害以及山洪灾害的发生几率。
2、调节局部气候
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够使植被更加茂盛。在植被密度提高的过程中局部地区的温度就会降低,湿度也能够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减小。这些都是因为植被数量在不断地提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所致的。[1]这样, 局部气候的改善,能够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形成良性循环。生物种类和种群也能够得到进一步丰富,使生态系统更加的平衡。
此外,采取挖条沟措施能够解决土壤存在的板结问题,提升地表的拦沙蓄水能力。土壤的蓄水功能提升,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就会拥有更充足的水分,在生长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根部牢牢抓紧土地,就能土壤,使其得到效果起到稳固土壤的效果。
3、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地形复杂多样,物资相对丰富,但是地质地形比较特殊,从整体来看,山地多、平原少。在山地集中区域,土地的海拔差别较大,土质疏松,风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再加上四季降水量不均匀,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另外,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例如大面积开发土地资源,高大树木减少和土地绿化率降低,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植被减少与温室效应有直接关系,随着气温升高,降水量不增反减,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3]。
为了缓解水土流失问题,将水土的状态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让生态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第一,提高植被的覆盖率,禁止砍伐树木,增加植被数量。第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的特点不同,在对植被进行修复的时候,需要针对不同地域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例如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域可以栽种高大乔木,而荒漠化严重地区可选择形态较矮的植株。
4、充分发挥自然自我修复能力
第一,应当对自然与生物共存的规律和法则、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以提高对保护生态平衡、物种繁衍的认知和重视,让自然界中的生存循环能够进一步增强。第二,当前形势下,生态失去平衡、自然修复能力不强,大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基于此,要深刻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内在关系,让两者处于平衡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以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第三,可以根据自然界的不同状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制定完备的生态监测系统和评估方法。自然修复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来解决,要对自然生态按时进行监测和评估,不断提高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
5、构建立体化治理模式
水土保持工作,通过采取小型水库、淤地坝等不同的技术,能够对上游的淤泥进行拦截,使下游的水量得以储存[2]。
由于淤泥不能长期储存,且坝体在下游的灌溉能力比较弱,如果不及时清理,淤泥面积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建立沟道坝系体系能够有效地拦截淤泥,还能够进行水土的协调工作,在实现拦、排、灌等多种立体化的治理模式。
6、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水土保持能够调整土壤的孔隙,提升土壤的通气度以及排水能力,使土壤的肥力得以保持,内部的有机质含量也得到了提升,能够快速为植物补充养分。土壤作为动植物生长繁衍的载体,其内部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加,能够使动植物快速的生长。这个过程能够提升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一些研究表明,水土保持较好的土壤内部的真菌纤维分解菌等的数量比一般的人工林更多。
7、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改善水质,使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得到有效降低。
在进行区域水资源保护的过程中还能够提升水资源的价值。如果水资源比较充足,那么当地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也会更加的顺利。
调查研究发现,如果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得较好,那么土壤的含水量就能够达到50%。这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能够为农作物提供更加充足的水源。农作物在茁壮成长过程中又能对水土保持起到辅助作用。这个过程土壤的保土能力、蓄水能力以及内部环境都能得到改善,土地就能够提升抗旱能力,作物也能更好地生长。
8、提升环境修复管理质量
植被保护程度不达标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在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中,需要加强环境修复管理工作,增加植被覆盖程度。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可以达到明显保土减沙的效果。分析各个时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数据可知,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使水土流失范围大大缩减,促进整体工作效率提高,进而使土壤侵蚀得到控制。
9、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近几年,人们不断进行水土保持研究,从原来的栽树种草转换成了水土资源的综合治理。这个过程中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得到充分提升。水土保持工作在再开展过程中要考虑地质水文气候等方面,采取拦幕降水方法,把地表水逐步地引到深层次的土壤之中,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就能为植被提供更加充足的水分,有效避免暴雨的冲刷导致土壤大面积的流失,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以及减缓了江河流的淤泥堵塞。
10、加强法律监管和执法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破坏花草、砍伐树木,而我国相关部门对这些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这种现象,应该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对水土工作的宣传力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让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良行为与环境息息相关。第二,加强法律监督力度。法律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为了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让环境保护的观念能够深入人心。
11、增强蓄水保水能力
应用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该地区的蓄水保水能力,使其对抗洪涝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3]。经过土壤与植被之间的共同作用,可以使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蓄水保水能力,有利于增强土壤对水源的涵养作用。
12、有效缓解水土流失
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而且能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通常情况下,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物多样性与植被覆盖率较低,因而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想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管理控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便要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正确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区域发展进步。
13、应用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很多,因而在修复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将各地区自然因素与其他相关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开展修剪工程,结合禁牧等配套措施,有利于为植被恢复提供相对适宜的环境[4]。
14、应用过度垦殖生态修复技术
在进行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应该结合使用现行的坡地退耕还林以及梯田技术,始终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而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在此期间,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使水土保持工作得以良好实施,还需要注意化学防治管理,减少其使用次数,尽可能地利用生物防治。对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区域,应该以具体情况为依据,综合分析当地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推动太阳能、风能及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新型技术。
15、将水土保持和生态产业相结合
将水土保持与生态产业相结合,能够使环境保护工作长久进行下去,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友好型社会目标奠定基础,同时也能提高水土保持生态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我国经济效益。落实水土保持和生态产业相结合措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不同区域制定和实施不同的调整措施,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实施的各项措施与农牧业整体发展相适应,促进农牧业的发展。第二,不断创新修复模式,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农牧业,从而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总体来看,水土流失的情况仍然在不断恶化。因此需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因地制宜做好土地规划,发挥自然环境自我修复作用,使农牧业和环境发展相结合。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做到严格执法,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冯兴平,江涛.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9,39(6):91-94.
[2]董美异,纪道清.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9(3):221.
[3]强勇.浅析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及其生态文明建设[J].科技风,2018(26):157.
[4]冯兴平.加强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分析[J],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5(2) :37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