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环境的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研究 ——来自珠三角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工程设计实践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卷12期   作者:李健明
[导读] 随着绿色生态建筑的不断发展,地方对本土化的生态型建筑设计研究的关
        摘要:随着绿色生态建筑的不断发展,地方对本土化的生态型建筑设计研究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在不断提升,由规划层面到建筑景观结合的一体化节能措施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珠三角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工程从规划到建成的案例创作进行回顾,从设计背景与诉求,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本土化设计等方面对这一科研办公建筑细分类型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生态建筑,本土融入,设计研究,一体化设计
引言
        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经济发展最繁荣的区域,受全球气候变暖、大规模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叠加作用,珠三角气象地区极端气象灾害趋多趋强,经济损失日趋严重。针对珠三角地区的气象防灾减灾需求建设的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工程,是综合监测资料收集应用、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项目建成后形成了高效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指挥平台,实现对多种灾害预警防御的统一协调、指挥和调度,显著提高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综合防灾减灾管理水平。
        与其功能相契合,珠三角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项目的定位正是适应本土气候、本土融入的绿色生态型建筑,在这一设计目标与实践机遇下,从开始就确定了项目将是功能要求、生态设计和岭南景观空间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采取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
        1 规划设计分析
        1.1 场地概况
        工程选址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路,地块周围毗邻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总用地面积约 6.3公顷。 从区域选址上看,基地位于白云山及火炉山之间的城市平原区,而基地本身属台地地形,中间高四周低,方便基地内进行气象探测工作。基地设计现状是有部分小旧办公楼及气象设施,场地内绿树成荫,而计划拆除基地中间的旧办公楼后,建筑材料经挑选再回收利用于新建建筑及景观广场上。
        1.2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
        本设计的出发点是将建筑规划与现状景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地保留原有水体、多样化植被。考虑到场地内台地的地形特征(基地北侧的有接近6米高差),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土方的整合与平衡,通过建筑与台地的结合,形成会议区及停车区,直接对外疏散,以建筑解决高差,同时在主入口处形成景观广场,这样不仅保留了原有地貌,也减少了土方开挖量。
        建筑布局尊重基地内原有的肌理格局,保留场地南侧的景观设施及气象设施元素,保留场地东侧大面积的果林,新建筑以开放式布局呼应,通过建筑的围合与中庭大面积通高的空间处理,将东面绿地自然引入建筑内部,使人们在建筑内能共享树林景色,形成园景与人文渗透的生态流动空间形式。

        2 建筑设计分析
        项目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上为8层,地下2层。根据项目独特定位与周边环境,通过对场地的尊重,对外部场所精神的塑造和对特色造型的追求,方案努力打造大气、开放而有活力的气象办公的建筑新形象。
        2.1 开放式布局、立体式绿化
        在规划布局开始,建筑以开放的形态将绿地自然引入建筑内部,而在建筑内部设置首层架空、中庭绿化、空中花园、屋顶植被等立体绿化,层叠式的绿化平台犹如在场地上扬起绿色的风,建筑与景观自然交融,创造了对节能有利的微气候条件。
        开放布局与立体绿化的设计能促进自然通风,提高空气质量同事有效降温,有利于调节建筑微气候,投入使用后大楼中庭等无空调覆盖区域均低于广州平均气温。
        
        
        2.2 多层次建筑节能
        建筑功能平面采用方正实用的布局方式,以达到尽量小的体形系数,有利于节能。建筑内部和建筑之间设置绿化庭院,有利于加强夏季自然通风,营造宜人的小气候。在获得良好的热工环境的基础上,本工程在建筑外立面与围护结构设计采用多项建筑节能措施,其中有建筑固定或活动遮阳、Lower-E中空双层玻璃、陶粒混凝土砌块、外墙浅色涂料、屋顶绿化技术等。项目地下车库采用了导光管采光系统,采光装置结合地面绿化布置,室内为漫射自然光,同时表面带有 UV 涂层的采光装置会隔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使少量的紫外线进入车库内,有效清除霉气,抑制微生物生长,改善室内环境。
        3 景观设计分析
        3.1尊重自然生态,体现岭南园林文化
        方案注重园林式办公空间环境的营造,场地内以建筑为中心有南北及东西两个轴向的景观廊道。由主入口进入办公区的南北景观流线,规划初期就串联起入口广场、建筑中庭以及中心园林;东西景观流线则把生态果园与建筑内部联系起来。
        中庭景观设计为岭南园林庭院式布局,中庭内结合首层架空的空间穿插组合别有趣味,场地内植被均采用本土植物,也调解了组群的小气候,适应岭南地区的气候,体现出浓厚的岭南文化气息和地域特征。
        
        结束语
        珠三角气象监测预警中心作为气象科研办公的形象代表,是绿色建筑与本土环境的结合,具有较高的建筑设计实践意义。可以预见随着建成案例的增加,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的绿色建筑设计会不断更新,渐趋成熟与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张丞韫, 陈柯.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J].居舍, 2018 (33) :84-85.
      [2]王骁男.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J].住宅与房地产,2019(19):62.
      [3]刘玉波.城市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3306:53-55.
      [4]李宁.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17):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