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优化土地利用水平的土地管理策略 马丹宁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马丹宁
[导读] 摘要:我国整体经济建设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为我国基础建设贡献力量。
        巴里坤县不动产登记中心  新疆哈密  839000
        摘要:我国整体经济建设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为我国基础建设贡献力量。在城市化不断深入背景下,土地资源价值日益提升,我国对土地管理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在土地管理体系、规划与用地情况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随意开发与资源浪费较为普遍。对此,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完善土地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工业用地的监控,使土地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优化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管理策略
        引言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我国快速进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阶段。进入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的新时期,土地制度改革工作进入深水区,如何在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对土地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是我国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新时代土地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分析
        1.1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
        从目前的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来看,我国已经制订了很多有关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对于土地法律来说,其相关内容主要是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依据和参考,但要真正让土地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就需要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然而,对于我国目前较普遍的滥用土地、违规用地的行为,法律的惩处力度和执法水平还不够高。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土地滥用的成本比较低,个别单位和个人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可以让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出现部分执法者和非法的单位、个人沆瀣一气,执法者从中谋取非法利益,甚至野蛮抗法。
        1.2管理体系不够先进
        目前,我国土地建设项目逐渐增加,种类日益丰富,但在土地管理体系方面不够完善,导致建设项目与管理体系、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矛盾冲突,规划理论无法适应土地建设速度,为土地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对此,应积极完善管理体系,用理论引导实践,推进实践发展,如若理论滞后于实践,势必会导致实践活动盲目随意,引发更多土地资源管理方面问题。
        1.3土地资源规划工作缺少系统性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解决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之间的矛盾时,需要科学系统,统筹全局,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冲突。虽然集约化的意识已经深入土地管理工作中,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各地区土地流转和土地资源规划工作的水平还不够均衡。一部分地区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着眼于眼前利益,好大喜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缺少通盘考量,热衷于搞大工程,搞大项目,甚至提出“几年大变样”“再造一座城”的宏大口号。以短期见效的手段追求政绩,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漠然忽视,往往对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让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承担更大的压力。例如,一些城市在大拆大建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鬼城”,让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可见,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对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展开深入研究和思考,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对长远利益的考量融入土地管理工作中去,这是我国未来土地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新时期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策略
        2.1完善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在实际工作中,要制订更为严格的奖惩措施,建立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监管,对违法乱纪行为,要从制度上进行遏制,在责任的划分上要进一步细化,对责任人的相关刑事和民事责任进行全面研判。对于基层工作人员的管理,要在工作方法和管理体系上加强改革。新时期,面临社会转型期的新问题,土地管理工作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法律法规的制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此时,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和专业的法律工作人员加强沟通,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了解土地管理工作遇到的具体问题,建立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让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有符合实际、颇具成效的操作方法,使土地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不断走向规范化,推动土地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约束力度,防止执法人员知法违法的现象出现。
        2.2完善土地管理体系
        在土地管理全过程中,制度居于关键地位,对管理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使管理体系得以完善,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完善土地保护制度,对一些未开发的土地进行保护,如沙地、盐碱地、荒草地等等,使此类土地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以免造成荒漠化;再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使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最后,构建土地监管机制,采用日常管理与定期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多方主体间的联系,构建多方联动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实现土地的科学长效监管。
        2.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方针,遵循土地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效结合的基本原则,将基础性生态用地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加强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根据年度规划,提前摸排申请的项目,视轻重缓急,严格城镇建设用地预审和审批程序,有序控制城镇规模扩张,并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的自然环境,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2.4引入评估机制
        在机制上需要有效地改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于土地利用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改是必须的一点,尤其是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区域性评估。为了可以更好地实现评估的准确性,需要在内容上考虑到土地利用率以及土壤管理等方面对环境资源所产生的影响。
        2.5推动土地资源规划系统化
        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另一个重点是实施系统的土地资源规划,包括使土地资源得到统一的管理和调配,实现分级管理等,以提升规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可以借鉴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方法,如某市采用农村集体用地资产化运作的方法,帮助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水平。在该政策中,提出从统筹城乡融合空间、加强集体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稳慎推进宅基地管理与改革、推动农村土地资产化、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效益等方面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各地区应该在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不断创新。
        2.6加强用地宏观监控
        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支持,工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对此,在确定用地规模时应与土地利用有效性有机结合,并加强用地宏观监控,尤其对于工业用地来说,更应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同时,当地主管部门还应对工业区进行实地考察,审视当前园区内土地利用情况,如若发现存在大量厂房闲置情况,则应下令对其进行整改,以免出现企业恶意占地或投机占地等情况。此外,还应采用集约化管理,对建设项目进行宏观控制,引入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用地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在确定项目土地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和避免土地闲置等情况。
        结语
        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管理部门,需要在工作实践的角度上,认清本地区土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发达地区的优秀做法,结合新时期法律法规和制度背景,制订符合本地区土地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推动土地管理工作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罗雅红,龚建周,姚昆.成都平原经济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生态科学,2019,38(6):8-14.
        [2]邓苏玲,刘启君.土地城市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J].中国房地产,2019(30):49-57.
        [3]赵龙,张冬.新时期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J].品牌月刊,2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