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云南省新冠肺炎的流行现状和流行特征,为提高NCP防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卫健委和各州市官方疫情发布网站作为数据来源,收集疫情发生以来云南省COVID-19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整理之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截止2020年3月14日24时,全省累计确诊病例174例,共收集到其中155例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其中输入性病例111例(71.61%),二代病例34例(21.94%);发现聚集性病例6起,涉病人数30人;男女比例1.05:1;年龄以25-65岁居多;大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 部分有乏力、干咳、流涕、畏寒、头痛、头昏、全身肌肉酸痛、腹泻等。结论:云南省新冠肺炎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早期病例均有武汉旅居史,多州市均报告聚集性疫情,以同村接触、家庭性聚集为主,病例以成年人为主,男女比例相当,首发症状以普通肺炎最为常见。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云南省 流行病学
2019 年 12 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2020年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这种新发传染病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NCP) , 简称新冠肺炎[1]。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2月11日将其命名为COVID-19 (Corona Virus Disease2019)[2]。现已将该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的通知,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其他传播途径尚待明确;人群普遍易感[4]。钟南山院士领衔新发现最长潜伏期也有到24天的患者,但潜伏期大于14天的病例数极少,可归属小概率事件。这样简单直接的传播方式和无明显症状的潜伏期,加上春运期间人员流动量大等原因,使得新型冠状肺炎在全国乃至国外引发了快速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云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云南省人民政府已于2020年1月24日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现对官方发布的其中155例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了解云南省COVID-19流行现状和流行特征,提高预防控制能力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0年1月21日至3月14日云南省卫健委官方网站和各州市官方疫情发布网站发布的的155例COVID-19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官方报告资料,收集整理155例COVID-19确诊病例一般情况、接触传染源的途径、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就诊医院、确诊情况等资料,描述性分析云南省新冠肺炎的流行现状和流行特征。
2结果
截止2020年3月14日24时,云南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74例,死亡2例,其余病例均已治愈出院[5]。全省新冠肺炎病例报告发病率为0.36/10万(174/4858.3万),报告治愈率为98.85%(172/174),病死率为1.15%(2/174)。共收集到云南省累计确诊病例174例当中155例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其余19例(昆明13例,丽江4例,昭通2例)感染患者均未见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报道。
2.1时间分布
云南此次疫情的发生以1月21日的第1例武汉来昆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为起始,自此发病人数呈逐渐上涨趋势,发病峰值出现在1月28日,当日确诊人数高达25人,随后每日新增报告病例数逐渐下降,2月3日后新增报告确诊病例数降至个位数,2月21日起至6月中旬,云南本土新增确诊人数已维持清零状态有3月余。
2.2地区分布
截止2020年3月14日,全省14个市州均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昆明市(53例,占30.46%)、昭通市(25例,占14.37%)、西双版纳州(15例,占8.62%)(确诊病例数前3的州市)(图2)。发布流行病学史的患者中,湖北籍患者73人,占47.10%,除湖北籍以外的省外患者15人,占9.68%,云南籍患者63人,占40.65%,籍贯发布不详者占2.57%;根据接触传染源方式不同,将感染来源分为输入性感染、二代感染和不详,其中输入性感染定义为发病前(近期)有外省居住、旅游、经商或务工等流行病史,可追溯上一代传播来源;二代感染定义为发病前近期无外省居住、旅游、经商或务工等流行病史。
本文统计结果中把最近2周内去过湖北武汉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的疫区的病例归类为输入性病例,共计111例,占71.61%;病例最近在本地或云南省地区内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则归类为二代病例,共计34例,占21.94%;其余10例不明流行病学史者占6.45%。根据是否存在聚集性发病情况,共统计到聚集性病例6起,总涉病人数30人。
2.3人群分布
收集整理155例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结果显示,男性78例,女性74例(个别患者信息存在缺如),男女比例=1.05:1;年龄最小为3岁,年龄最大为77岁,发病人数最多为成年人(25-65岁),共89例,占57.42%,其次为青年人(18-25岁),共24例,占15.48%,老年人(65岁以上),共14例,占9.03%,其余青少年(13-18岁)8例,5.16%,儿童(7-13岁)5例,占3.23%,幼儿(1-7岁)3例,占1.94%,年龄发布不详者占7.74%。
2.4临床表现及就诊情况
确诊病例发病多以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 部分有乏力、干咳、流涕、咽干、畏寒、头痛、头昏、全身肌肉酸痛、腹泻等。其中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的患者就诊时间较及时,大部分患者选择当日就诊,最迟5日就诊;而首发症状为流涕、畏寒、全身酸痛、咽痛等的患者发病至收住时间间隔较长,如第147例患者1月21日咽痛到诊所就诊,后病情反复,2月7日就诊后在大理医疗机构收治入院隔离治疗,发病17日后才收住就诊,后于2月10日确诊。
2.5关于无症状感染者的说明
本文未统计到无症状感染者的相关数据,原因主要是疾控筛查过程中发现密切接触者均经医学观察后直接收治入院隔离治疗,且无症状感染者发现困难,患者若无临床症状,便缺乏主动就诊的意识,为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但截止5月中旬,云南本土新增确诊人数已维持清零状态有2月余,所以就目前这个阶段来说,云南省不存在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所以对无症状感染我们的态度是:无症状感染现象需要高度重视但不必过度恐慌。
3讨论
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现状和流行特征为:截至3月14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74例,死亡2例,其余病例均已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8.85%,病死率为1.15%。现有报告病例以输入性病例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等普通肺炎为主,病死率不高,这与全国报告的新冠肺炎特征一致[6]。流行特征:①地区分布以人口密集度高人群流动性大的省会昆明最为明显,总确诊病例数占云南省的30.64%;②输入性病例为主要病例构成部分,二代病例主要是因为旅游、过年探亲等途径接触来自疫区的患者及返乡村民而染病;③ 聚集性发病情况存在,且总致病人数不少;④ 多数病例首发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但全身酸痛、腹泻等发布发病形式仍然存在。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提示,人员流动较的大地区、交通站、聚集性活动场所等地方是最容易导致病毒大量传播开来的地方,是疫情防控的重点;输入性病例疫区人员进入我省后应及时做好自我防护与隔离观察,杜绝社交活动,早期发现病例能降低聚集所涉及发病数,减少扩散;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防止出现防控漏洞,必须做好无症状感染者监测、追踪、隔离和治疗工作。在疫情未得到彻底控制之前,减少非必要的外出,减少公众聚集性活动,提高自我防护、自我监督意识势在必行。这样既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他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一份力,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冠肺炎[EB/OL].(2020-02-08)[2020-02-17].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修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命名事宜的通知, 国卫医函[2020]70号[EB/OL].(2020-02-22) [2020-02-2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22/content_5482019.htm.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六版) (EB/OL) . (2020-02-18) [2020-02-19].http://www.nhc.gov. cn/yzygj/s7653p/202002/8334a8326dd94d329df351 d7da8aef c2.shtml.
[4]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五版)的通知[EB/OL].(2020-02-05).[2020-02-17].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2/3b09b894ac9b4204a79db5b8912d4440.shtml.
[5] 截至3月4日12时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EB/OL].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03-04).(2020-03-04)[2020-3-14].
[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145-151 .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20.02.003.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NO 2019Y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