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诊断肝硬化的价值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5期   作者:方海瑛 苏允凤 王妙
[导读] 探讨和分析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2017 年 1 月 至2020 年 1 月期间,选取入我院的285名的患者,并且这些患者都因肝硬化病症体现入院。将对这285名患者分别使用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诊断和常规的诊断。两种诊断方式间隔不要过长。然后将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诊断的数据记作观察组,将常规诊断的数据记作对照组。最后将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诊断数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检测准确率和诊断速度要比对照组优秀。这285名患者中最终被确诊的患者280名,观察组中确诊肝硬化患者276名,诊断准确率为98.5%。对照组确诊肝硬化患者258名,诊断准确率为92.1%。这些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所得的数据对比不难得出,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中,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诊断要比传统的诊断更加准确,所以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诊断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检验 ;肝硬化 ;诊断效果
前言:肝硬化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肝脏类疾病。这种病症与人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对于那些吸烟、嗜酒的人群更加容易患上肝硬化。肝硬化常常伴随着出血,同样出血也是肝硬化致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就必须提高效率,更早的发现病症就可以更早的接受治疗,从而控制病情延缓恶化。而本文就是通过分析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7 年 1 月 至2020 年 1 月期间,在我院选取285名患者。这285名患者全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病症。首先对这些患者使用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诊断,将所得数据记录并划分在观察组。然后再使用传统的诊断方式,将所得数据划分在对照组。由于所有诊断数据都是在同一群患者体内得出,并且两种诊断间隔时间较短。所以两组数据的其他因素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诊断方式,主要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并配合着血常规,然后将诊断结果和数据记在对照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检测完毕时,立即进行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并在检查之前提告知患者保持空腹状态,然后对患者进行真空静脉采血。并且保证凝血酶原和血小板的检查样本至少为1.8ml和2ml。然后将其放置于含有 0.1 mol/L 浓度的枸橼酸钠溶液 0.3 ml 血凝试管与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抗凝管中 。然后对试管中的检测样本进行离心处理。并且在离心之后再两小时内完成检测操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时间,同时对诊断结果的质量也要进行分析,比如图像的完整性和图像细节展现等等。并且对患者自身的接受情况也进行记录。最后将这些数据记录进行对比。
判断患者在超声诊断下比CT诊断结果更加准确的指标:通过超声诊断后,诊断结果与手术后实际情况大致符合,并且在准确率上,超声诊断更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失败:通过超声诊断后,诊断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出现了很多诊断错误的病例,并且在准确率方面也要比对照组准确率低,或者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Bonferroni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然后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最后用方差分析进行一遍核实。
2.结果
观察组:观察组中的285名患者,其中的276位患者利用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诊断为肝硬化,在后期的治疗中被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为280名。观察组阑尾炎诊断准确率为98.5%,与后期实际情况相比结果很接近。
对照组:对照组中的285名患者,其中的258位患者利用B超和血检诊断为肝硬化,在后期的治疗中被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为280名。对照组阑尾炎诊断准确率为92.1%,与后期实际情况相比结果很接近。
通过这段时间数据的记录和汇总。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内患者通过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诊断方式诊断出来的结果比对照组的数据更为准确,对照组的准确率与实际相差7.9%,观察组的准确率比实际相差1.5%,而且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诊断还会检测出患者体内的肝硬化的恶化程度。所以两组数据相对比,观察组的准确性和细节性方面都要比对照组优秀。
3. 讨论
肝脏作为人体中新陈代谢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其出现病症就回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一旦出现肝硬化就回导致假小叶形成并破坏肝小叶结构,诱发肝脏变形,硬化。所以对于肝硬化病症及时的诊断对治疗争取时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对肝硬化的诊断方面,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诊断比传统的诊断更加准确,也更加详细。所以在日常的肝硬化诊断在,凝血酶原与血小板检验诊断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志英,刘申颖,欧阳卫泽,雷霞. 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国医学创新,2019,16(36):117-120.
[2]赵琳. 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疾病患者诊断的作用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5):132-133.
[3]崔敬惠,狄春光,王琳,段德玉,舒渝,丁奕炜,罗招凡.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的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智慧健康,2019,5(16):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