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立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48
摘要: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作具体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引起更多人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关注,给相关设计人士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设计研究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目前已成为我国城乡建设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要求,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学习各地的成功经验,多管齐下彻底改善农村脏乱差现象,让“绿水青山”真正走向“金山银山”,构建多样化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发展新格局。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问题,更是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的必由之路。
1乡村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城镇化趋势日益增强,乡村人居环境品质飞速提升,随之而来,也浮现出一些不合理的人居环境设计。
美丽乡村建设中关于人居环境的设计,过度城市化,脱离乡村居民实际生活情况,没有充分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村庄规划布局、道路、公共活动区及软装饰等方面。举例来说;部分村庄搬迁新址,新村建筑规划设计为排排坐的兵营式布局,条条大路笔直一眼到头,完全丧失了乡村传统村落式生活环境,村民出了自家宅院就是路,路边停车,没有了宅前空地的生活交流空间,邻里之间也随着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失去了从前街里街坊的生活乐趣。再如道路,两侧设置立道牙,现村庄道路多没有排水沟,特别是平原地区村庄,立道牙使雨水长时间停留在路面上,无法排出,应改为平道牙,雨水会直接排入两侧绿地内,既实现浇灌绿地的作用,又使雨水能够快速排出路面。村庄公共活动区更为明显,地面满铺的方砖、阵列排布的乔木、蓝黄相间的健身器材,宛若城市街心花园。各种软装饰,如路灯、座椅、垃圾桶等,与城市中并无二样,乡村环境中贴近自然的淳朴正在逐步被同化,逐渐被遗忘。这个时候,作为设计师,应该引起一些思考。
2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人居环境设计分析
2.1软质景观元素
软质景观主要包括空气、水、阳光、绿植、微地形等,空气与阳光这两种软景观元素基本被忽略,在规划设计时不作重点设计,但会分析空气的流通度和阳光的照射角度及日照时间,这样对软景观的空间分隔具有参考依据。就植物来说,大多数乡村地区的发展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为了谋求短期利益对当地环境进行大肆破坏,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选择种植单一树种,造成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这严重影响到生态结构。在植物设计时,可以通过设计手法,尽量削弱植物的单一感,切记一刀切式的直接砍伐或移植长势良好的树木,应当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用当地适宜生长的植物,补充缺失植被层次,重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结构。水环境是软景观中最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乡村地带的水系较多,多以自然状态为主,在水景上可以做出很多景观节点,但不可在村中水景节点上设计旱喷或水池等太过城市化的景观,可以适当考虑依地形的自然形态的跌水,使水景结合园林环境,成为硬质铺装中的动感装饰,增加人居环境的灵动感。
公共空间设计上,切记设计大面积铺装广场及大牌楼等城市化景观,可以利用微地形的自然形态与乡村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使公共空间的硬质感被大幅度软化,园林式景观环境更加优越。在微地形上栽植景观植物及彩叶植被,乔木作障景及背景,草灌木作点缀,交接处添置景观小品,如就地取材的景观石、凉亭、景观座椅或者景墙等硬质要素,若隐若现的园林式环境中的软质景观空间的神秘感,错落有致的韵律感便油然而生。
2.2增加文化场所强化村民乡村自豪感
修缮文物建筑、历史建筑,通过活化利用,可将其作为历史文化、新文化活动的展示空间,增设曲艺、书法等村民日常文化活动场所,提升村民文化活动品质。文化建筑、村居水塘、农耕生活、传统节庆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构成村动态的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与人文生活共生,才能使历史与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增加强化村民对村的文化自豪感。
2.3区分需求
对于村民的刚需,如无障碍通行、停车等问题,在对景观风貌的塑造中必须尽可能满足,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作为设计者,对村民的需求也不能毫无原则的同意,部分村民缺乏正确的景观观念,不理解景观所具有的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情况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对非刚需的需求加以甄别,以免形成向城市看齐等错误的审美方向。
2.4提高居民意识
要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目标和任务宣传到每家每户,使得他们懂得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加强公众维护村庄公共环境的意识,鼓励村中居民在村庄生态环境规划、管理过程中积极参与,为建设和谐美好新农村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要积极识别或重建当地特色,加大力度对现有的特色景观进行保护,有利于维护生态景观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宜居乡村。
2.5不断加强监督管理
纵观农村居民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比如私搭乱建、随意丢垃圾、不注意个人卫生等,非常的常见。因此,需要系统的做出相关素质培养的举措,只有相关意识的提升,才能使其注重景观规划的重要性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建设同时期的监督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这是形成良好的乡村景观风貌的前提。现如今包含乡村景观建设在内,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发展颈,因此就出现了很多牺牲环境来谋求发展的案例,这样的行为只会为以后的环境治理造成更大的阻碍,因此,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应该杜绝这种念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在进行相关的规划设计时,第一步,就是要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对乡村所拥有的自然景观实施保护举措;第二步,针对乡村景观进行全面的规划,保证全局性有效规划的进行;第三步,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相应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结语
总之,2020年,村庄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下已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到了关键之年。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村庄景观风貌建设必须走上舞台,新时代的景观风貌设计不能再只是一个单一的学科。村民的需求复杂,是经济、政策、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景观规划者,每一处设计均会影响村民的生活,因此要抛弃以往固有的理论思维,通过多视角、多维度分析,同时在对村民的走访及调研中抓住村庄痛点,只有在保护乡村特色及村民需求间找到合适的平衡,形成新时代景观风貌设计自身的逻辑,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陈英瑾.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北京:清华大学,2012.
[2]谢旻.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
[3]陈劲,陈征帆,于哲.村庄规划中保持乡村景观的探索[J].规划师,2009(S1).
[4]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