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伦理视角的测绘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代飞龙
[导读]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顺应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不断发展而提出的,测绘类是工科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现在实践性新技术及新仪器更新快,在国民经济基础建设中起到先行作用。
        身份证号:21092219910509XXXX  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顺应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不断发展而提出的,测绘类是工科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现在实践性新技术及新仪器更新快,在国民经济基础建设中起到先行作用。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现有的工程伦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应对工程伦理教育方式和手段进行改进。加强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才能适合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改进途径
        0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顺应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需求,2017年2月,教育部推出“新工科”建设[1]。2018年4月,教育部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共计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
        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新工科”专业改革类涵盖了19个项目群,测绘类列入其中。工程伦理是对工程实践的伦理性质和伦理问题的研究,是工程学和伦理学的一个交叉研究领域。“新工科”教育理念突破工程技术的单一思维,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知识多元整合,兼具工程技术和人文素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因而,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是有全球公民意识的人,有伦理道德的人。人文素养和工程伦理道德教育,是未来工程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环节。测绘工程是一个工科特色鲜明的专业,具有实践性强、产教融合结合紧密、新技术和新仪器更新快以及专业技能要求高等特点。在生产和工作中会遇到诸多伦理问题。如何在测绘新工科建设中实施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是摆在高等工程教育面前的现实课题。本文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测绘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为切人点,探索测绘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1新工科背景下,测绘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1.1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新工科建设引发了国内专家学者热议并达成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将立德树人作为“新工科”的首要内涵,指出“新工科”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提出“伟大工程师的心灵是一个人超越了世俗而在内心世界中涌生出民胞物与的家国情怀、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求真意志的精神境界[3]”等。“天大行动”明确了“新工科”人才的知识体系和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4]
        工程实践引发了各种伦理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从“彩虹桥事件”“怒江水电开发争议”“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5],都需要工程人员在处理工程问题时具备理性决策能力。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就是要提高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增强理
        解,重视工程实践中各种伦理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很难想象一个技术全面的工程师以非法或不正当的方式使用他所拥有的技术所带来的后果。测绘工程在获取地表信息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如自然环境破坏、数据隐私保护等诸多伦理问题,尤其当代测绘工程实践,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利益关系都空前复杂化,包括大数据歧视、大数据杀熟、数据隐私、深度学习、工程估价等客观性的新的测绘工程伦理问题不断涌现,伦理决策能力成为处理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测绘工程伦理教育与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1.2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是目前人才培养的短板
        为掌握测绘专业工程伦理教育教学现状,课题组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访谈调查采用“大学生涯中,专业知识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哪个最重要”“大学生涯中,考试及格能否代表知识的掌握”“如果工作中,你发现和你关系很好但生活困难的同事偷偷买数据,你会保持沉默还是揭发他”“如果单位采用不申请空域等不合法的手段进行无人机数据采集,并获得了不小的收入,你会保持沉默还是向有关部门揭发”等几个命题进行。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2%的学生不知道或者没有听说过工程伦理知识;94.3%的学生没有修过工程伦理课程;83.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工程伦理类讲座;只有8.6%的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结合课程介绍过工程伦理方面的知识;在访谈时有89%的同学希望获得工程
        伦理教育的知识,而且特别希望能在专业课程中穿插工程伦理的知识,认为通过案例或在实践环节中安排是最能接受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访谈调查结果表明,85%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的获取比道德伦理教育重要,学生普遍存在“技术卓越论”和“考试合格论”。
        经查阅资料表明,测绘工程伦理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体系尚不健全,获取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各工程领域伦理教育体系。这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差距存在巨大矛盾,揭示了现阶段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着认识模糊、培养观念陈旧、教学模式缺乏有效性。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到价值塑造上的完整是工程师职业品德的主要组成部分,工程伦理教育环节缺失或不系统,因而伦理工程教育要补上伦理“短板”势在必行。
        2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改进途径
        2.1树立全方位进行工程伦理的教育思想,避免思政教育中的“孤岛”现象
        工程伦理滋养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工程伦理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不要指望一次性授课解决终身问题。工程伦理教育是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持续性课程,是需要不断提升的课程。切莫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就能够满足工程伦理教育的培养,要从课程内容、教育阵地、师资团队等各方面形成协同机制,相互补充,强调合作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思想理论教育是学生掌握工程伦理的理论体系,增加工程伦理的思想底蕴;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渗透、强化工程伦理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培养工程伦理情感和工程精神,坚定职业价值取向。例如:数字测图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测以博力、绘以精达”的吃苦耐劳、精准测绘的工程理念、工程伦理教育要在思想理论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进行,才能有效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孤岛”现象。
        2.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格局。产学研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已经上升为政府主导的国家层面。工程伦理教育要把抽象的伦理原则具体落实于专业化的工程实践之中,要和具体的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性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之一,通过实践,学生能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吃苦耐劳、培养一丝不苟的品质和对工程项目的责任感。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对发生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形成价值观。因而在人才培养中,要聘请行业企业导师,利用企业平台,通过实践型、创新型的实习课程,如专业方向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等,对学生工程意识、工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2.3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于2014年顺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完善。应利用“新工科”建设契机,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突破,结合专业认证的标准,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将工程伦理设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要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围绕解决问题和项目实施形成新的课程链;跨学科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特征,要建设跨学科综合类的工程伦理教育课程。
        地理信息服务和授权定制的应用服务(如空间分析、行业信息和行业应用———环保、林业等)。
        3结束语
        三维城市地理信息可视化服务系统建设以地理信息框架数据为基础,把分散在各行业的、异构的、多源的专题属性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支持下进行集成与整合,完成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机链接、结构优化、规模扩充、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及综合开发利用。三维城市地理信息可视化服务系统是建立面向公众、政府、行业、企业及社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军,周圣川,宫丽玮,等.基于B/S的城市社会治理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J].城市勘测,2019(1):49-52.
        [2]王台武,黄照贵,柯维杰.基于ArcGISEngine的三维地下管线系统设计与开发[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12):71-74.
        [3]刘志晨,陈睿彤.基于八剖面邻近点计算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1):222-224.
        [4]彭文.珠江口可量测三维可视化系统的技术实现[J].测绘通报,2018 (11):144-147.
        [5]任东风,刘杰,丛晓孺.基于GIS平台三维可视化方案设计———以水污染、旅游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40(9):20-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